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朗读者》影评:如果这都不算爱

时间:2012-03-30 18:19来源: 作者:木为桐 点击:
麦克的隐瞒在那次对汉娜的审判中,他隐瞒了汉娜是文盲的真相而让汉娜失去了有被减轻判决的可能。但试问他又该以何面目站出来证明那个女人不是如同控诉中所描述的那样十恶不赦?是以狭隘的爱之名义公开那段不世之恋?还是不顾和平这个绝对的正义以及在正义之下的审判站到

  十五岁的少年麦克,纯净自然,恐怕连阳光在他面前都会感到羞涩,虽然出生于中产家庭,却时时处于刻板压抑的家庭氛围,阳光少年因此而孤独叛逆,他渴望被人关注与了解,就在那个时候,一次街头染疾让他意外邂逅了三十六岁的独身女子汉娜。
  
  爱情究竟是什么?也许,这还不是十五岁的阳光少年麦克来得及思考的问题,但命运却选择了他,青春期的种子才刚刚萌芽尚未来得及结一枚小小的青涩果实,就被情欲浇灌成爱之罂粟,恣意绽放,如火如荼。面对醇熟女人的身体,即便是伟大的古希腊英雄奥德休斯,也会不顾女妖西锡致命的诱惑而要与之同枕共眠,更何况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年,那该是怎样强大的魅惑力啊!第一次的身体接触出于好奇和不可理喻,但足以令少年紧张彷徨,却又兴奋莫名,就象初饮鸩酒的滋味,也许并不是惧怕死亡的到来,而是恍惚于忘我投入的奇妙感觉,沉浸在情欲的欢爱中,他们相互认同彼此的孤独并品味了孤独的独特之美,这就是影片《朗读者》要为我们诠释的另类恋情。
  
  但差异如此巨大的两个人,仅仅因为出于身体的维系,就能将一段感情的纠缠延续几十年之久?这是令人疑惑的,他们除非有一些共同之处,否则没有任何说服力。是什么可以用来消靡彼此的差异,并将之作为他们独有的相处之道?是的,朗读。朗读,是贯穿影片主题的大构架,为故事顺理成章地发展埋下了层层伏笔。
  
  麦克朗读,汉娜倾听,在阅读与倾听之间,在爱的不断发声练习中,麦克与汉娜的灵与肉合为一体,这才是这段不世之恋呈现给我们最震撼人心的美丽。但这就是爱情吗?这不仅仅只是我们的疑问。
  
  “我并不害怕,我什么都不怕,我的痛苦愈多,爱就愈多;危险只会加强我的爱,它让爱更坚固,忘却爱的偏见;我是你唯一需要的天使,你的存在将让生命更美丽。你重返天国,上帝看着你说,只有一样东西才能让我们完整,那样东西就是:爱。”——这是少年麦克当初在遇上中年汉娜之后的内心独白,少年将他内心对这份感情的认可表达得异常清晰而坚决,但为何后来已成为一名著名律师的中年麦克到影片结束时又将这段感情称之为是“从前的一段恋情”呢?这是令人颇费理解的。
  
  爱情与恋情显然是无法混为一谈的两个概念,爱情似乎应当具备浪漫、纯洁、感动等所有美好的天赋,并且经得起现实与永恒的祝福;而恋情或许仅仅只是出于一时的迷恋或是激情放纵,很多时候人们还将它作为自己犯错误后的体面借口。这段恋情让麦克几乎一生纠结痛苦,但麦克最终无法承认这段感情,不仅因为这是一段不能诉说的禁忌之恋,还有更错综复杂的历史原因,使得这段感情有着不可承受之重。
  
  爱情与正义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虽然绝大多数的时候爱与正义是立场一致的同盟,但历史有时却可以戏剧性地将其呈现于一种矛盾状态,即如果在人类和平这个绝对的正义面前,爱情将不得不服从前者,这恐怕也是永远无法调和的矛盾。因为社会运作除了依赖道德还有法律,道德的考虑首先是出于感性,但在秩序面前规范即恢复了可怕的理性,所以人们一切行为都必须要服从法律的约束,法律以保障正义的伸张为最终目的。汉娜将接受一次历史的审判,两人的情爱因此被卷入到二战的纷乱当中,让他们以一生的情感背负去承载第三帝国的罪恶以及面对良心的拷问。
  
  由于朗读,影片一再提到荷马史诗《奥德赛》中的某些章节而颇具意味:“每个人都有各自保守的秘密,这些都是由其各自的定义来决定的,有些是出于偏执,有些是出于善意……”。无论出于偏执还是善意,世间如果没有秘密与隐瞒,人生便没有这么多的曲折。痴迷于不世之恋中的麦克,他将少年式的热情毫无保留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份恋情里,为了汉娜他甚至甘心放弃正常的感情需求,他由衷地快乐着,就算未来的忧虑,在这份快乐面前比起来也简直不值一提,可是就在最热烈的时候,汉娜却不辞而别,消声匿迹,直到六年后,麦克作为大学法律系的学生在陪同教授听审一场世纪审判中,再次与作为被告的汉娜意外相遇,麦克的心从此再也无法向其他任何女人敞开……当事人羞于启齿的秘密,因为隐瞒而深深地改变了情爱的命运。
  
  麦克的隐瞒在那次对汉娜的审判中,他隐瞒了汉娜是文盲的真相而让汉娜失去了有被减轻判决的可能。但试问他又该以何面目站出来证明那个女人不是如同控诉中所描述的那样十恶不赦?是以狭隘的爱之名义公开那段不世之恋?还是不顾和平这个绝对的正义以及在正义之下的审判站到全人类的对立场?他是无从选择的,他唯有隐瞒一条路可走。但隐瞒又让他因此对汉娜心怀下亏欠,所以他后来在汉娜二十年的牢狱之厄中,不断地为汉娜朗读,与其说是通过朗读来救赎汉娜的灵魂,倒不如说也是在弥补他内心的歉疚。
  
  影片完全以麦克为主诉而将一段旧日回忆展开,一切的陈述与心灵独白都以麦克为主观立场,汉娜只是他叙述中走进我们视线中来的人物,所以影片对汉娜的剖析鲜着笔墨。汉娜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影片既没有详细交待她遇到麦克前的任何感情及生活经历,就是在与麦克相遇后,也少有她的主观表述,只有随着故事情节的延展,我们才慢慢理清了一些头绪,原来还是与隐瞒的秘密有关:第一次她对麦克隐瞒了她的纳粹身份,第二次她在庭审中隐瞒了自己是文盲的真相。
  
  也许就象秩序是不可推翻的一样,汉娜的纳粹身份似乎注定了她内在感情需求的被忽视,或者说一个女纳粹是不配被解读被剖析的,但果真如此,那么人性的研究就显得毫无必要。人性的复杂不仅在于没有绝对的善恶,还在于恶的平庸。德国著名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在《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一书中是这样释义平庸之恶的:“它是现代性的产物,现代社会的管理制度,将人变成复杂管理机器上的一个个齿轮,人被非人化了。在像第三帝国时期的德国这样的极权社会中,人们对权威采取了服从的态度,用权威的判断代替自己的判断,平庸到了丧失了独立思想的能力,无法意识到自己行为的本质和意义。”那么,汉娜在二战期间的行为,也可以归结于这一范畴。日常中的汉娜会为教堂唱诗班孩子们纯洁的歌声而泪流满面,她沉醉于麦克朗诵的故事并与故事中的人物同喜悲,她还会给予集中营里病弱的女孩子特殊的照顾……,但唯独在执行党卫军的命令时,她却丧失了人性最基本的善良与仁慈,而且拒不觉悟,文盲固然是愚昧的根源,但绝不是推脱罪责的理由,所幸她仍有羞耻心,羞于承认自己是文盲,她也才有机会为自己赎罪。
  
  抛开战争与和平之类坚硬的话题,我其实最想还原的还是麦克与汉娜那份不世之恋的纯粹与柔软。世界如此广大,人们却多么的孤单,唯有爱才能让我们相互取暖。男女之情若只循规导矩固然可以得到俗世的承认,但显然爱神是不喜欢以常理出牌的,癫狂才是它可爱又可恨的个性。他们纠缠了一世的情,如果这都不算是爱,那么情爱还有什么可颠倒众生的魔力?汉娜称呼麦克为"小子",正是这一声呼唤,唤起了麦克对母性关怀最温柔最强烈的渴望,汉娜用她母性而柔媚的身体安慰了少年的孤独,同时也宣泄了自己的孤独。女人的身体有时更是博大而无私的,她们给予,却未必企求能够得到同等的回报,汉娜除了能用身体来安慰麦克而没有更多,她明白他的未来不属于自己,年少的麦克又如何能担当她的托付?爱让她更绝望!她对麦克表现出来的无情,以及她后来的不告而别,都是爱让她痛到了极点的无言诉说,她感觉自己实际上仍就被爱所抛弃,那么,自我抛弃又算得了什么呢!
  
  绝望是深入骨髓的。作为一个女人,命运对汉娜并不公平,她其实背负了太多,假如她只是一个平凡的普通女人,与麦克的错肩也许只会给记忆留下一抹淡淡的血痕,更也许什么都没有,但命运却将她固定在了历史的耻辱碑上,她生存的意义只是自我救赎。在狱中麦克持之不断的朗读渐渐地感化了她,让她对他的爱又心生憧憬,她为爱而产生了学习的自觉,并终于可以用简单的文字来表达她的情感,而最最重要的是,尽管她对战争的罪恶没有更多的认识,但她真诚地将她毕生的积蓄留给了大屠杀幸存者,并终于得到了对方的宽恕,可这一切也仅仅只是将她从耻辱碑上放下,而并没有滋润她生命应有的丰满,与麦克的再见是如此残酷,消逝的何止是青春与容颜,还有那再也不可能从来的爱。朗读一直是维系麦克与汉娜情爱的纽带,并且最终又决定了她的生死,当朗读结束,自杀是汉娜实现自我净化的最好方式,让被屠杀者得到告慰,并喻义了这个世界正义终将战胜邪恶,汉娜,她终究不过是世界大秩序下的一个警示符号而已!
  
  但,让麦克的心门能够重新开启,情终得以堪!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发现小说:中国文学理论的终结者

作者:阎连科

《发现小说》见证了阎连科自己的文学观,但同时又超出他个人文学观的阐释,重新界定了现实主义的内涵、边界和层次,也…

发布者资料
木为桐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注册会员 注册时间:2012-03-30 11:03 最后登录:2012-05-05 00:05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