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殓师》:一部好看得令人难过的电影
时间:2012-03-14 11:24来源: 作者:何处惹尘埃 点击:
次
电影《入殓师》里面有许多这样貌似平淡的话,从一个个社会底层人口中说出来,缓缓的,象不经意一样,却一次次重重地击打着胸膛,让人窒息。如同他们在吃河豚时评价道,“好吃得让人难过。”这部电影,好看得让人难过。
“谁都会死的吧,我也会死,你也会死,死本身就是很平常的事。”
电影《入殓师》里面有许多这样貌似平淡的话,从一个个社会底层人口中说出来,缓缓的,象不经意一样,却一次次重重地击打着胸膛,让人窒息。如同他们在吃河豚时评价道,“好吃得让人难过。”这部电影,好看得让人难过。
这是一部线条并不复杂的电影,失业大提琴师小林大悟找到了一份“旅行助理”工作,却是入殓师。小伙子在矛盾和犹豫中逐步熟悉这项工作,理解并接受。而后妻子发现后强烈反对,并不惜离家出走。大悟坚守自己的行当,面对各种各样的入殓,对每一名逝者倾注全部手艺和感情,让每一名去者都能够以最美的姿态从这个世界出发。
妻子发现怀孕后回到了身边,默认和接受这一切,努力体会丈夫心境,甚至陪同参加一些入殓仪式。正当生活趋于平静时,自幼被抛弃的大悟得知了父亲去世的消息,三十多年积蓄的仇恨让他不愿意去处理后事,还是温柔的妻子劝说并陪同来到流落海边的父亲遗体旁,大悟亲手为父亲入殓送行。妻子在旁边自豪地宣称:“我丈夫是入殓师。”
故事始终在不紧不慢的节奏中缓缓前行,把生命的轮回讲述得平静而清澈,有人说是一部哲理电影,也有人说是一部情感大片,因为在各式各样的死别镜头下,生命的张力逐渐凸现,和我们的心跳一起沉重有力。
电影选取的几个逝者,从不同角度折射着世间百态。孤寡奶奶尸体腐败不堪,小伙子打扮成美女,老太太要穿着长筒袜,寿终正寝的爷爷脸上留下后辈尊敬的唇印。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家庭,每一个亲人,每一道眼神,都在诉说着不同的故事。
那位打扮成女孩子的年轻人父亲说:“止夫变成那样后,总是和人打架。我没好好看过他的脸,但是看到他的笑容,我突然想起来。啊,他是我的孩子啊。即使打扮成女孩子,果然还是我的孩子啊...”
老太太后辈们告诉大悟,“奶奶说过葬礼想穿长筒袜。”等大悟把程序进行完后,后辈们纷纷在跟前说,“奶奶,拜拜。”“奶奶您辛苦了。”
特别是老爷爷去世后,子孙们一个个在老爷爷脸上留下鲜红的唇印,平静地送别老人。他们说:“孩子他爸,谢谢你……”他们一边笑着,一边流泪。
连火葬场负责焚炉的老先生说的话,也都是那么自然和从容,“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下一程,正如门一样。我作为看门人,在这里送走了很多人。路上小心,总会再见的。”对每一名逝者,他都会真挚地说,“谢谢了,以后再见吧。”
正是这些平淡的语言,电影的细腻由此得到了极致展现,纵观整部电影,没有大喜大悲,没有大起大落,简单的故事线索,正常的故事分枝,合理的故事结局,一个个细节象珍珠一样不经意地串联,凝结成无法忽视的闪光点,在特定的场合下产生着强烈的冲击,震憾着视野,也铸就了这部电影不可磨灭的文化高度。
大悟的妻子带回一条邻居送的鱿鱼,发现鱿鱼是活的,她让去河里放生,但鱿鱼回到河里时死了,大悟呆呆地看着,“原来,人的命运往往是自己所不能掌握的。”“生命像一条河流,我们都是河里的一条鱼。无论如何努力回溯,终究是无功而返。”
大悟为父亲做入殓,三十年了,他已经忘记了父亲的模样,在泪眼朦胧的操作中,父亲手中的石头悄然出现,这个父子间特殊的感情纽带霎时打开记忆,也奏响了垂落四壁的提琴声,父亲的印迹突然变成清晰有神,主人公却再无一字。
死亡是一个敏感的话题,日本人在处理这个话题及文化中所展示出来的安静舒缓,让我们获得了太多的感悟和思索。
“虽然烧起来都一样,躺在里面也一样,人一辈子买的最后一样东西,是由他人决定的。”真实得让人心悸。
生命只有一次,亲人去了不再回来,每一个人都将如何面对亲人和自己的离开?我们需要一份什么样的心境和眼神?
不由想起那个场景:大悟在富士山的映衬下,孤独地站在荒野上忘情地拉琴,低调悠远的音乐水一样滑过心扉,划过夜空,清凉无声。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