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可以在一起》:美好的童年和伟大的创造力哪儿去了?

时间:2012-06-05 19:20来源: 作者:木易孝敦 点击:
近期热映的微电影《可以在一起》就描绘了这样的一付景象,当主角的家庭因父母离异而动荡不安的时候,他一方面竭尽所能希望挽回父母的感情,维系自己的家庭,另一方面还要在同学与老师面前扮演幸福的天使,而讽刺的是,某些学校老师,更成为极力推动孩子“表演

  前一段时间《南方周末》曾经报道了这样一条新闻,河南的一位小学语文老师布置了题为《老师在我心中》的作文,结果大多数同学都以本班的班主任叶老师为原型,写出了一篇篇可歌可泣的感人文章。但是奇怪的是,班主任叶老师对自己的好多“事情”都闻所未闻……
  
  最近,国际青少年研究所也公布了一项关于中美两国高中学生在课堂走神的调查报告,结果美国学生上课走神的比例高达百分之六十多,而中国学生仅有不到百分之五。消息一经传出,各大媒体鼓吹中国学生积极的课堂学习精神,而坊间则认为中国学生接受调查时说了谎。事实到底如此,上过学的人自然不言而喻。当美国小孩在选择诚实回答的时候,中国小孩却多少有些不自觉地夸张了事实。为什么美国孩子更愿意诚实回答问题呢?这背后其实有着深层次的文化传统、家庭环境和教育制度等多方面的原因。
  
  在我国,几乎所有的学生放学回家,父母亲就会说:“在学校听老师话了吗?赶快做作业去!”于是孩子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再次开始奋斗。相反在美国,孩子们回家之后,家长们问的却是:“今天在学校有什么开心的事情啊?”这一句话就会勾起孩子们的兴趣,小孩就会兴致勃勃地向家长们讲述自己今天在学校的所见所闻,手舞足蹈地描绘着自己在学校的英雄事迹。这样一个简单却有代表性的例子鲜明的展现了中美在家庭教育上的目的差别。由于社会竞争压力的影响,我国家长的教育态度更多以学习为主,而缺少了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人格与品德教育。
  
  究其原因,中国家长虽然爱孩子,但他们更爱面子,也更爱自己。当下社会,孩子更多的成为了许多家长彼此攀比和竞争的砝码,为了满足虚荣心,他们提出种种要求,而一旦孩子违背意愿时,就会使用看似“威严”的家庭暴力来捍卫作为家长的尊严。久而久之孩子们发现,为了避免挨打,更为了讨得家长的欢心,撒谎、欺骗已经成为必备技术。以前所谓的“天真烂漫”其实早以变成孩子用来讨好大人的标签和伪装,自由纯洁的孩子气早已在无形中被扼杀,最后满世界都是看起来“成绩好、学习好”的乖孩子。
  
  近期热映的微电影《可以在一起》就描绘了这样的一付景象,当主角的家庭因父母离异而动荡不安的时候,他一方面竭尽所能希望挽回父母的感情,维系自己的家庭,另一方面还要在同学与老师面前扮演幸福的天使,而讽刺的是,某些学校老师,更成为极力推动孩子“表演”的幕后导演,诱惑就是作为表演奖励的“小红花”。我们不禁为孩子的精湛演技而感慨,这幕场景仿佛童话中的“皇帝的新装”,当那个一丝不挂的皇帝招摇过市,大人们都三缄其口,只有一个小孩敢于说出真相。如果这一幕发生在今天,也许孩子们都会跟着大人齐声称赞皇帝的新装美不胜收,这是何等悲凉。
  
  教育体制需要改变已是无法回避的事实,“唯分数论”的制度不仅让中国的小孩失去了美好的童年和伟大的创造力,更让孩子们失去了良好人格塑造的机会,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虚荣和伪装。当中国电影在世界影坛上久久无法突破之时,我们的孩子们却变成了世界上最好的演员,中国的父母、老师成了世界上最好的导演,我们的学校和家庭就成了最好的演员培训班,我们的社会就是现实生活的好莱坞,这是否是我们愿意看到的,浮躁的社会下我们是否也该停下脚步思考,我们留给孩子的究竟是一个人生如戏的未来,还是一片他们本应该得到的纯洁美好的成长天空。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末日之前没有想念:青春的爱与悲伤

作者:姚瑶

讲述了一个个关于成长、青春、动荡、遗失与追寻的故事。这十五篇故事,表面上是看似平缓无波澜的瓶中水,却犹如静水深…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