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苏菲的抉择》影评:离开这个残忍而又无情的世界

时间:2013-05-06 22:43来源: 作者:殷妮 点击:
在苏菲和内顿最终选择了一起离开这个残忍而又无情的世界之后,史丁可也读着艾米丽·迪金森那首他二人最喜欢的描写死亡即永生的诗歌向他俩做最后的道别,告别世俗的种种磨难痛苦,进入舒适的永恒的安眠,满怀敬畏地耐心等待,等待公正审判日的最终到来。

  每当遇到有关二战和波兰的电影,我的脑海里总是会第一时间涌现出这样一个语句:人类的自我救赎。波兰在二战期间的惨痛历史经过时间缓慢的稀释、过滤,再经由电影表达出来,忠实的记录和呈现那段惨绝人寰的历史,但绝不是拙劣的煽情或者粗粝的血腥,而是巧妙地将人文关怀、深刻反思与历史悲情融于一体,理智、悲悯而又动人。电影《苏菲的抉择》便是对这一动人气质的完美诠释。
  
  电影《苏菲的抉择》由史丁可的一段内心独白开始,那是1947年,二战刚刚结束不久,22岁的文学青年史丁可十分渴望成为一名作家,即便经济拮据生活困苦也阻挡不了他的决心。他意识到自己的最大障碍是人生阅历浅显,不太了解爱,也不太了解死亡,于是便选择离开家乡前往纽约开始一段探险之旅。
  
  由于无力支付曼哈顿的高额消费,史丁可只好搬去了相对偏远、混杂的布鲁克林,于是便认识了住在自己楼上的一对恋人——苏菲和内顿。苏菲美丽、热情、善良,时时刻刻散发着成熟女性的迷人魅力,令不经人事的史丁可爱慕不已,内顿学识渊博、精力充沛、胸襟开阔,是一位十分难得的良师益友,三人很快便成为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这是一段非常短暂而又无比美妙的幸福生活,三人一起欢聚、出游,分享音乐、书籍和醇酒,享受生活的种种乐趣。苏菲和内顿拥有了一位可以畅所欲言的真心好友,史丁可也收获了各种奇妙的人生阅历。在三人的第一次聚会中,内顿连着弹奏了两支钢琴曲,第一支沉静抒情,第二支活泼欢快,并且最后由三人协作完成,这也预示了三人的故事走向和结局,先是恬淡静谧,而后是欢快跳跃,走向激昂,最后戛然而止。
  
  其实,史丁可一开始便察觉到了危险的气息,敏锐的直觉使他曾一度感到惧怕,十分渴望收拾行装逃离,可是他最终选择了留下,于是才成为了苏菲与内顿之间感情的见证,一段人类挥之不去无法磨灭的历史伤痕的见证,也随之渐渐开始了解爱,了解死亡。
  
  天才和疯子之间往往只有一线之隔,集聪慧、博学、敏锐于一身的内顿一不小心过界了。这一刻真挚、率性、仗义的朋友,下一刻却变成了激进、疯狂、偏执的敌人,而史丁可并不知道,生活还只是刚刚开始露出它残忍真面目的冰山一角。
  
  随着发病的内顿与苏菲激烈地争吵,苏菲负气离开,史丁可焦急而又不安的四处找寻苏菲的下落,一个令人受伤流血的谎言慢慢被揭开。这是电影中关于苏菲的第一个选择:苏菲的父亲是一个狂热的纳粹分子,而苏菲却选择了将之美化为一个因为反纳粹而被迫害的正直好人。
  
  面对史丁可的质问,苏菲解释说那是因为自己害怕被遗弃、被孤立,但我认为倒不如说是连苏菲自己也无法正视父亲的所做所为,以及所导致的一切恐怖后果。苏菲的父亲是人种优劣论的狂热支持者,一直沉迷于为犹太人大清洗编造提供各种激进的理论,而他自己却最先遭到了纳粹的学术清洗,随后是苏菲的丈夫和母亲,以及苏菲两个年幼的孩子。苏菲一家六口,唯独她一人在集中营中历尽磨难,侥幸而屈辱的存活了下来。当面对自己、家庭、波兰民族、以及整个世界,苏菲唯有选择在自己编织的谎言中自欺欺人,以这种方式试着让自己多一丝麻木,少一丝痛苦。
  
  当内顿的病情越来越严重,甚至开始危及到苏菲和史丁可的人身安全后,史丁可带着苏菲逃离了布鲁克林,也为我们揭开了苏菲的第二个选择。在进入集中营时,一个纳粹军官逼迫着苏菲做出选择:两个孩子只能存活一个,儿子还是女儿?这一定是人类所发明出的最残忍的问题,当苏菲最终撕心裂肺地喊出带走我的女儿时,也为她留下了一道一生也无法走出其间的伤痛。
  
  在逃离内顿的途中,年轻的史丁可终于鼓起勇气向苏菲表白了心迹,一夜缱绻温存,而苏菲却最终还是选择了内顿。一来是苏菲认为年少的史丁可无法理解自己内心的巨大悲痛,并且他也值得拥有更加纯真美好的终身伴侣。二是因为苏菲口中一直念念不忘的那句内顿救了自己的性命,并不单指内顿帮助苏菲治愈了贫血症,而是只有苏菲和内顿才能真正理解和体会彼此的伤痛——他俩同样饱受生活的摧残迫害,拥有相同的充满痛苦、绝望、挣扎的精神世界,所以才能切身体会彼此的蚀骨疼痛,成为支撑彼此坚强活下去的精神支柱。
  
  苏菲和内顿因为机缘巧合相识于纽约一家图书馆,书籍是二人在苍茫人海中找寻彼此和识别相认的记号,他俩同样喜欢托马斯·伍尔夫那本充满纠结与冲突、矛盾和动荡、欲望和挣扎的小说《天使,望故乡》,同样喜欢艾米丽·迪金森那些咏叹生命的逝去,记录哀伤和悲痛,探讨死亡与永生之真谛的诗歌。两人从相识的那一刻起便再也无法分离,炙热的感情将二人融为一体,彼此合一,内顿的病情也同时灼伤着两人的灵魂。
  
  在苏菲和内顿最终选择了一起离开这个残忍而又无情的世界之后,史丁可也读着艾米丽·迪金森那首他二人最喜欢的描写死亡即永生的诗歌向他俩做最后的道别,告别世俗的种种磨难痛苦,进入舒适的永恒的安眠,满怀敬畏地耐心等待,等待公正审判日的最终到来。
  
  每当遇到有关二战和波兰的电影,我的脑海里总是会第一时间涌现出这样一个语句:人类的自我救赎。波兰在二战期间的惨痛历史经过时间缓慢的稀释、过滤,再经由电影表达出来,忠实的记录和呈现那段惨绝人寰的历史,但绝不是拙劣的煽情或者粗粝的血腥,而是巧妙地将人文关怀、深刻反思与历史悲情融于一体,理智、悲悯而又动人。电影《苏菲的抉择》便是对这一动人气质的完美诠释。
  
  电影《苏菲的抉择》由史丁可的一段内心独白开始,那是1947年,二战刚刚结束不久,22岁的文学青年史丁可十分渴望成为一名作家,即便经济拮据生活困苦也阻挡不了他的决心。他意识到自己的最大障碍是人生阅历浅显,不太了解爱,也不太了解死亡,于是便选择离开家乡前往纽约开始一段探险之旅。
  
  由于无力支付曼哈顿的高额消费,史丁可只好搬去了相对偏远、混杂的布鲁克林,于是便认识了住在自己楼上的一对恋人——苏菲和内顿。苏菲美丽、热情、善良,时时刻刻散发着成熟女性的迷人魅力,令不经人事的史丁可爱慕不已,内顿学识渊博、精力充沛、胸襟开阔,是一位十分难得的良师益友,三人很快便成为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这是一段非常短暂而又无比美妙的幸福生活,三人一起欢聚、出游,分享音乐、书籍和醇酒,享受生活的种种乐趣。苏菲和内顿拥有了一位可以畅所欲言的真心好友,史丁可也收获了各种奇妙的人生阅历。在三人的第一次聚会中,内顿连着弹奏了两支钢琴曲,第一支沉静抒情,第二支活泼欢快,并且最后由三人协作完成,这也预示了三人的故事走向和结局,先是恬淡静谧,而后是欢快跳跃,走向激昂,最后戛然而止。
  
  其实,史丁可一开始便察觉到了危险的气息,敏锐的直觉使他曾一度感到惧怕,十分渴望收拾行装逃离,可是他最终选择了留下,于是才成为了苏菲与内顿之间感情的见证,一段人类挥之不去无法磨灭的历史伤痕的见证,也随之渐渐开始了解爱,了解死亡。
  
  天才和疯子之间往往只有一线之隔,集聪慧、博学、敏锐于一身的内顿一不小心过界了。这一刻真挚、率性、仗义的朋友,下一刻却变成了激进、疯狂、偏执的敌人,而史丁可并不知道,生活还只是刚刚开始露出它残忍真面目的冰山一角。
  
  随着发病的内顿与苏菲激烈地争吵,苏菲负气离开,史丁可焦急而又不安的四处找寻苏菲的下落,一个令人受伤流血的谎言慢慢被揭开。这是电影中关于苏菲的第一个选择:苏菲的父亲是一个狂热的纳粹分子,而苏菲却选择了将之美化为一个因为反纳粹而被迫害的正直好人。
  
  面对史丁可的质问,苏菲解释说那是因为自己害怕被遗弃、被孤立,但我认为倒不如说是连苏菲自己也无法正视父亲的所做所为,以及所导致的一切恐怖后果。苏菲的父亲是人种优劣论的狂热支持者,一直沉迷于为犹太人大清洗编造提供各种激进的理论,而他自己却最先遭到了纳粹的学术清洗,随后是苏菲的丈夫和母亲,以及苏菲两个年幼的孩子。苏菲一家六口,唯独她一人在集中营中历尽磨难,侥幸而屈辱的存活了下来。当面对自己、家庭、波兰民族、以及整个世界,苏菲唯有选择在自己编织的谎言中自欺欺人,以这种方式试着让自己多一丝麻木,少一丝痛苦。
  
  当内顿的病情越来越严重,甚至开始危及到苏菲和史丁可的人身安全后,史丁可带着苏菲逃离了布鲁克林,也为我们揭开了苏菲的第二个选择。在进入集中营时,一个纳粹军官逼迫着苏菲做出选择:两个孩子只能存活一个,儿子还是女儿?这一定是人类所发明出的最残忍的问题,当苏菲最终撕心裂肺地喊出带走我的女儿时,也为她留下了一道一生也无法走出其间的伤痛。
  
  在逃离内顿的途中,年轻的史丁可终于鼓起勇气向苏菲表白了心迹,一夜缱绻温存,而苏菲却最终还是选择了内顿。一来是苏菲认为年少的史丁可无法理解自己内心的巨大悲痛,并且他也值得拥有更加纯真美好的终身伴侣。二是因为苏菲口中一直念念不忘的那句内顿救了自己的性命,并不单指内顿帮助苏菲治愈了贫血症,而是只有苏菲和内顿才能真正理解和体会彼此的伤痛——他俩同样饱受生活的摧残迫害,拥有相同的充满痛苦、绝望、挣扎的精神世界,所以才能切身体会彼此的蚀骨疼痛,成为支撑彼此坚强活下去的精神支柱。
  
  苏菲和内顿因为机缘巧合相识于纽约一家图书馆,书籍是二人在苍茫人海中找寻彼此和识别相认的记号,他俩同样喜欢托马斯·伍尔夫那本充满纠结与冲突、矛盾和动荡、欲望和挣扎的小说《天使,望故乡》,同样喜欢艾米丽·迪金森那些咏叹生命的逝去,记录哀伤和悲痛,探讨死亡与永生之真谛的诗歌。两人从相识的那一刻起便再也无法分离,炙热的感情将二人融为一体,彼此合一,内顿的病情也同时灼伤着两人的灵魂。

顶一下
(1)
25%
踩一下
(3)
75%
------分隔线----------------------------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把工作当回事儿:企业优秀员工读本

作者:刘德荣

工作是人生最有意义的事儿,是施展自我才能的舞台,是上天赋予我们的使命。因此任何一项工作都值得我们用心去做! …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