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注定是一个亲子话题的大年,由韩国移植到中国的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红遍南北,而电影领域也奉献出了陈哲艺的《爸妈不在家》和是枝裕和《如父如子》这样的口碑之作,后者更是获得戛纳评审团大奖。作为日本中生代导演,是枝裕和向来以写实著称,从早期对生命主题的关注,到近年来对家庭情感的细腻展现,平均两到三年一部作品,他一直走在“慢工出细活”的路上,并营造了“于无声处显惊雷”的效果。 一个中产阶级的三口之家,稳定地生活在勤夫主外、贤妻主内的轨道上,细心地培育着儿子。但某一天医生告诉他们,这个孩子在出生时被抱错了,他们之间并没有血缘关系时,六年的时光便突然遭到断裂。这本是一个极为狗血并容易制造煽情的老套故事,在是枝裕和那里却朴素如温水,暖暖地流过新房,不着泪痕而情意满盈。当然,既然是故事就避免不了张力,《如父如子》贯穿始终的矛盾就是两个家庭要不要交换孩子和是否能够交换成功,而在这条主线的周围便是那密布的生活细节,呈现了处于这个困境中的人物的心理变化。 都市白领良多的育子原则是严格锻炼,要求儿子庆多每天必须按时弹钢琴,而另一个父亲斋木的育子态度却是陪伴玩耍,会带着孩子去河边放风筝。当两个家庭第一次交换孩子后,良多在饭桌上教导亲生儿子琉晴怎样正确捏筷子,而斋木却给儿子修理玩具。这些小细节上的对比,显现出不同家庭对待孩子的不同方式。最初,良多企图通过金钱来获得两个孩子的抚养权,但后来当他的强硬态度没能获得孩子的爱时,斋木也提出了要同时抚养两个孩子。正是在这种横向反差和纵向互动的框架里,两位父亲发生了碰撞,而观众也被“冷酷哥”福田雅治和“萌大叔”中川雅也所迷倒。 生活的突变必然会在父母心底造成极大地震动,一般看来,这正是电影制造戏剧性的关键所在,常以银幕上人物的纠结来催动观众的感受。但是《如父如子》里,是枝裕和却恰恰在逃避这一点,尽量用一种隐忍的手段来抒情。每当人物的内心纠结达到极点的时候,电影立马切入一个长时间的空镜头中,以此来延缓了情感的宣泄。比如良多夫妻知道抱错了孩子的时候,以及良多被儿子的拍照行为感动流泪的时候,电影紧跟着就是车辆在路上行驶的镜头,将剧烈的内心冲突和浓烈的情感挥发在生命漫长的旅行中。 有趣的是,对于这样一部着重描写人物心理的电影,整部片竟然没有用一个特写镜头去挖掘,而是通过大量的中景和近景来客观呈现故事的发生状态。影片中有少数几处人物流泪的情节,但镜头要么从背后摄录人物的啜泣声,要么将人物置于后景,通过间隔的玻璃来观察,要么是从侧面展现人物掩面的哭泣,绝不给予正面的逼视。这种处理电影的方式和日本人处理问题的方式是类似的,气定神闲,从不暴躁。 影片结尾,思想转变的良多放弃交换孩子,想要重新回到以前的家庭轨道中,但是庆多在斋木家里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已不愿再接受这个以前的爸爸了。良多追随着孩子来到花园里,孩子走在一条路上,良多走在另一条路上向他道歉,当两条分叉的路交合在一起的时候,父子俩也拥抱在一起,完成了对血缘关系的超越,同时将小爱提升为大爱。 《道德经》中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一部有余味的电影便是能够以平实的手法传递出富足的神韵,将劲道藏在里子,而非炫耀在面子,《如父如子》无疑就是这类影片。同样,这句话也可以适用于育儿,相比起良多望子成龙的功利主义,斋木所遵循的自然之乐,倒是更有道家的气度,这对于广大父母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