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鉴往知来:在中美关系新起点上读《当尼克松遇上毛泽东》

时间:2017-02-10 10:10来源:未知 作者:编辑部 点击: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美关系的发展史犹如一面镜子,它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百年来国际风云的变幻。回顾过去45年的中美交往历史,虽然两国关系有起有落、有矛盾有摩擦,但交流沟通、对话合作始终是主流。在此,让我们回望1972年,追溯中美开启关系新页的关键时

今年是中美签署《上海公报》45周年。包括《上海公报》在内的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中美建交公报》和“八一七公报”)是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也正是得益于公报所确定的基本原则,中美关系历经世界深刻变革,仍然稳固、坚韧。

自1月20日(当地时间)共和党人唐纳德·特朗普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国会山正式宣誓就任美国第45任总统来,美国正式进入“特朗普时代”。不少国际关系评论者认为,中美这艘友谊之船在“逆全球化”“民粹主义盛行”的特朗普时代必将退步,甚至面临“翻船”的危险。但,稍了解中美关系发展历史的人会都知道,这如若不是所谓评论者的故作惊人之语,那便是对中美建交及以来历史的无知。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美关系的发展史犹如一面镜子,它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百年来国际风云的变幻。回顾过去45年的中美交往历史,虽然两国关系有起有落、有矛盾有摩擦,但交流沟通、对话合作始终是主流。在此,让我们回望1972年,追溯中美开启关系新页的关键时刻,走进历史现场,感受毛泽东、周恩来、尼克松、基辛格等两国伟人和战略家如何顺应历史,引领中美两国这一“命运共同体”创造了新的时代。

这便是加拿大知名历史学家、畅销书作家玛格雷特·麦克米兰(Margaret MacMillan)关于中美建交的重要著作——《当尼克松遇上毛泽东:改变世界的一周》一书所述内容。

一、《纽约时报》:第一本关于中美建交的史料翔实的著作

1972 年 2 月 17 日星期四,尼克松总统夫妇来到白宫南侧的草坪,有架直升机正在待命。一小群人前来为尼克松夫妇中国行的首段航程饯别,其中包括副总统阿格纽(Spiro Agnew)及夫人,民主、共和两党的国会议员,尼克松的两个女儿特里西娅(Tricia)和朱莉(Juile)。美国的广播与电视直播了这简短的送行仪式。对于这趟北京的“和平之旅”,尼克松流露出乐观情绪:“如果我期待能为这趟行程留下一个注脚,那我愿意引述我国首批登月的航天员在月球留下的碑文:‘我们是为全体人类的和平而来。’”

麦克米兰在《当尼克松遇上毛泽东》一书中描述的尼克松的这次破冰之旅,在当时看起来,其实比登月还难。

然而,1972年2月28日尼克松结束访问,中美两国随即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上海公报》),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上海公报》的谈判,在字斟句酌的背后,还有更实际、更重要的议题。中美双方在重要问题上表达公开的立场,彼此间虽有歧异,不过也具体说明已达成了某些共识。针对三大问题——贸易与交流、巴基斯坦与印度的冲突以及台湾地位问题,双方谈判代表时而言辞激烈态度强硬,时而心平气和以退为进。基辛格与乔冠华对话的文字誊本,呈现出他们精于谈判的卓越技巧。经过一番艰苦的谈判,以及少许的文字更动,双方最终达成共识。乔冠华以罕见的幽默感开玩笑说:“至于特定措辞,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份非常漂亮的文件。”《上海公报》对尼克松首次访华意义重大,他自豪地说,中美联合公报将成为翌日国际间的头条新闻。

2017年2月28日是中美《上海公报》发表45周年。45年前,尼克松总统的访华和中美《上海公报》的发布,不仅开启了中美两国关系的改善和发展的新纪元,对国际关系格局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由于当时特殊的国际环境,关于这段几乎改变世界的历史事件,一直没有人透漏更多信息。一直以来,关于那段历史中所发生的一切,人们除了主观揣测个别细节,更多的是疑惑和好奇。知名历史学家玛格雷特·麦克米兰收集大量档案(包括尼克松中国行解密档案)、访问与口述资料,较为客观地还原了这段伟大的史实。也因此,《纽约时报》称麦克米兰的这部著作为“第一本关于中美建交的史料翔实的著作”。

二、《华盛顿邮报》:麦克米兰的这本书让我们“在现场”见证了这场历史对话

自从基辛格在1971年开始试图恢复冷战中两个对手的关系,就有大量图书出现,撰写他和尼克松如何与毛泽东、周恩来开展建设性的对话。但《华盛顿邮报》曾评论:很少有书可以让我们觉得“在现场”见证了这场历史对话,它们不是过于严肃,就是过于夸张,但麦克米兰对这段历史进行了令人惊叹的研究,她的这本《当尼克松遇上毛泽东》做到了。

让我们通过几个历史镜头,来认识一下这部角色鲜明、情节生动的“纪录大片”。

镜头一:在飞机上,尼克松夫妇与包括基辛格在内的心腹幕僚等人,一同舒适地坐在前舱,尼克松还抽空复习他的报告数据,并练习如何使用筷子。他反复演练飞机降落后的细节,并频频拿关于中国共产党的问题纠缠基辛格。而在北京的毛泽东也早早起床刮胡理发。飞机愈来愈靠近中国首都,毛泽东的部属也不断以电话通报飞机的行程。这天清晨,天空灰蒙蒙一片。飞机机轮触地前一刻,周恩来穿着灰色毛装,外罩藏青色大衣,率领一行二十五位官员在跑道上现身。有一支由穿绿色军服的陆军和蓝色军服的海军组成的仪仗队,随同军乐队一同加入官员的行列。他们军帽上闪闪发亮的红星,正是中国新秩序无所不在的象征。美国国旗和中国国旗,孤零零地垂悬在静谧的空中……

镜头二:走完舷梯的最后一阶时,尼克松旋即向周恩来伸出手,这两个人于是握着彼此的手,时间似乎比平常更久。媒体的镜头聚焦在紧握的手上。能讲多国语言的周恩来,用英语和尼克松寒暄了几句。“这趟飞得还好吗?”尼克松回答说:“十分愉快。”随着美国其余团员鱼贯走下舷梯,周恩来瞧见基辛格,他以颇为真诚的口吻说道:“啊,老朋友。”

镜头三:1972年2月的那个凛冽的早晨,尼克松步入毛泽东北京的书斋。随后,两人的对话,因翻译居间穿梭而滞碍,断断续续。两人虽非故旧,但彼此并不陌生,可想而知,两人对话的内容不出互表荣幸,互道恭维。尼克松、毛泽东提到他们共同的老朋友:远在台湾的蒋介石,以及促成这场会面有功的前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Yahya Khan)。两人稍微谈及两国同仇敌忾的苏联。他们还语带诙谐,出言调侃随尼克松同行的基辛格,但对话的气氛大体上是严肃的……

镜头四:在针对越战的谈判桌上,周恩来尖锐地指出:“只要没有外国势力介入这个地区,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周恩来继续说道,美国必须撤出所有军队与军事设施。不仅如此,美国还应该停止支持南越的阮文绍政府,还有柬埔寨的朗诺政府。只要战争持续下去,中国就会继续支持越南、柬埔寨,以及老挝的英勇人民。周恩来忍不住又给听众上了一堂历史课。自杜鲁门之后,周恩来告诉美国人,他们的总统就不断插手越南及其他中南半岛国家的事务。而中国从不干预邻国的内政。美国人多次自食其言,包括不尊重1954年在日内瓦达成的协定。恶名昭彰的杜勒斯,拒不举行原定在1956年的选举。周恩来手拍桌子,说“杜勒斯的所作所为是不正确的、卑鄙的”,基辛格感觉周恩来是真情流露……

1972年2月的那个早晨,尼克松步入毛泽东北京的书斋,两人究竟谈了什么?

在谈判过程中,是什么让一向从容镇定,波澜不惊的外交家周恩来拍案而起?

基辛格带着尼克松的“尚方宝剑”在秘密访华的两天一夜,究竟做了什么?

在积极促成中美建交过程中,尼克松和基辛格如何演绎白宫“纸牌屋”?

《上海公报》签订的背后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深层博弈?

该书以历史视角、丰富史料、真实情感再现了中美关系两个大国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摒弃恩怨、搁置分歧、达成和解以及震惊世界、改变世界的动人一幕。故事情节迂回穿插,语言文字质朴优美,既有化敌为友、握手言欢的热烈氛围,又有讨价还价、针锋相对的激烈场面。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深入毛泽东、尼克松、周恩来、基辛格等关键角色的性格,提供中美双方讨价还价的过程,还以慢镜头重播促成当年国际情势的事件,呈现出了最立体的中美破冰始末。

阅读整这本书就像是欣赏一部历史纪录片,书中的人物栩栩如生,书中的故事跌宕起伏,书中的关系微妙复杂,在给予读者视觉享受的同时,提供充足的思考空间。

三、震惊世界的中美破冰之旅全方位解密

走过动荡的60年代,70年代初的中、美两国分别身陷“文革”与越战,这困境让两国最高领导人警觉到,原来冷战的意志对抗正是导致内政焦头烂额、外交剑拔弩张的首恶。

有鉴于此,急欲创造历史的尼克松找来与他理念相符的外交干才基辛格,嘱命他透过几个秘密渠道,在世人、乃至美国国务院均以为中美关系尚处冰封的时候,暗地里与中方协商史无前例的美国元首访中行程。借关系正常化解决眼前窘境,实为中、美此举的最迫切动机,然而双方各有不能妥协的底线,尤其在台湾地位问题上始终无法达成共识。

直到正式访问前,少数几位知情者曾以为这次访问随时可能告吹。殊不知三年来,两国投注太多利益于其间,早已成为无法分割的命运共同体。此书拨开迷雾,走进历史现场,真实、完整、立体呈现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七天破冰始末。

1972年尼克松在中国的一周,是过程漫长、微妙的高潮,两个长期对峙的国家从此展开接触。诚如《上海公报》最后一刻的协商所清楚显示的,这个过程也很可能走向死胡同,两国关系也可能倒退回先前的冰封状态。

但,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当时之中美关系,除了接触、对话之外,其实别无他途。正是毛泽东、周恩来、尼克松、基辛格看清了大势,顺应了潮流,用智慧之手推进了中美关系的向前发展,也成就了自己“战略伟人”的称号。

四、鉴往知来,迎接中美关系新起点

虽然中美双方“剑拔弩张”,但麦克米兰仍在书中不自觉透露了这样一种气息:其实,当尼克松遇上毛泽东,之后双方的谈判无论多么艰难,中美都有理由松一口气,并对未来抱持审慎乐观的态度。

当前,面对中美两国出现的纷纷扰扰,我们回顾历史,探索过去,恰恰却能从这种不自觉流露的气息中看到光明的未来。

特朗普入主白宫无疑是个标志性事件,意味着世界进入了全球化新的时代,也意味着中美关系迈上了一个新起点。就在特朗普上任当天,新华社发表了一篇题为“新起点上发展中美关系尤其要做好四件事”的电文。电文第一条便提出“始终坚持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相互尊重核心利益”,这正是中美关系大厦之根基,是毛泽东、尼克松等两国前领导人顺时、顺势谈判之成果,是当今世界政局稳定之最大保证。

中美两国,一个是当今世界的超级强权,一个是未来的明日之星;一个在呼吁“美国复兴”,一个要实现“中国梦”;一个退出TPP,一个倡议“一带一路”,国际形势与45年前相比天翻地覆。但鉴往知来,中美两国关系发展的历史无不表明,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两伤,中美两国都不可能通过破坏与对方的关系基石来实现自身的“伟大”。

在全球化与全球治理领域发生了诸多历史性变化之时,我们相信,站在新的国际形势下,站在双方关系的新起点上,中美始终坚持两国关系的政治基础,相互尊重核心利益,不放弃信心,不逃避责任,中美关系仍可能在未来迎来新一轮上升周期。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和名家一起回眸大宋风采:阅读中国

作者:王鹏

宋朝历经三百余年,也是历史上一个最具争议的王朝。宋朝在政治上萎靡不振,屡受北部少数民族打击;经济卜繁荣昌盛,因…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