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由30多名语文教师编写的《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最近出版上架。他们在研究了三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后发出如此痛心疾首的呼吁。
过去只听说中学里流行“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最近到几所中学参与活动,又听到了另一句让我惊诧不已的话:“前世杀过人,今生教语文。”语出一位从事过语文教学的教育管理者。此言虽未免有点“片面的深刻”,但确实应该引起我们对当下语文教学存在问题的反思。前一句是学生“感受”,后一句是老师的“牢骚”,教和学都这么讨厌“语文”,可见我们的母语教育在歧路走得有多远?
近一段时间,有几本曾在民国时期使用的国语老课本在书店悄然走俏。没见到媒体做什么炒作,为什么就卖得那么好?这几本老课本是《开明国语课本》《商务国语教科书》《世界书局国语课本》。不知是谁策划了这套书,把这些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老课本拿出来重见天日?让我感佩不已。与此同时,我还看到两厚本中英文对照的《美国中学语文课本精选》。在看过这些课本后,我又抽读了部分目前我们正在使用的中小学语文课本,两相对照,发现存在的问题确实多多。
首先我们应该从根本上反思语文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毫无疑问,语文教育应该着力于提高学生运用母语的能力,激发他们对母语的热爱。不能为了达到传达某种理念、过分强调教化的作用,把文字粗疏、枯燥无味的文章选进去。“理念”往往“与时俱进”不断地更递,而语文学习教材应具有相对恒定的稳定性。如《开明国语课本》的第一课是“早上起来”,第二课是“上学去”,第三课是“先生,早”、“小朋友,早”……这样的内容,大概世世代代都不会过时。因此语文教育需要回到它的本体。应该承认,当我们丢失了某些东西时,回归也是一种进步。
其次,在目下的语文教材中缺少“老课本”所具有的童趣,缺少对儿童接受心理的研究。看看“老课本”,就会发现,里面的课文,除了遵循儿童学习循序渐进的规律,所有文章都很生动有趣。无论是我们的语文教学,还是作家的文学创作,长期以来都习惯板着面孔说话,习惯于高高在上地“训导”别人,而忽略了“文学趣味”这一语文教学和文学创作基本的品质。缺少趣味的朋友不可交,缺少趣味的文章也会令人生厌。
再其次,当下语文课本在选择课文时太过于随意,而不是把真正的经典、精品提供给学生。让我感到奇怪的是,很多课文不在文题下明确署上作者名,而是在注释中说明。更奇怪的是,很多选入文章,都经过编改。随便删改文学大家的文章,是一件很荒诞的事情。不适合的文章,你可以不收进去,但删改原文则是对作者和学习者的不负责任。翻开美国中学语文精选,那里面所选的都是反映美国历史、文化、文学最高成就的史著、政论、文学精品,对待那些所选的文章,如果篇幅太长,编者就采取节选的办法,极少见到随意编改的粗暴行为。
何时我们的中学中流行的“三怕”变为“三喜”:“喜欢母语、喜欢文学、喜欢写作”;何时我们的语文老师轻松地走上讲台,把语文教育当作一种乐趣和享受时,我们的母语学习才算回到了它的正途。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有灿若星河的美文、妙文、趣文,何愁编不出一套充满无限魅力的中小学语文课本?需要改变的是我们错误的理念和思维方式。
如同当年叶圣陶、丰子恺两位文学艺术大家亲自编写小学国语教材那样,我也希望当下文坛艺坛的大家们参与到这一功垂万代的语文教材的编选中来。花费时间做这件事,要比你做无数次演讲、多写几部长篇有价值得多。
作者:陈歆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