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随着新生报到,大学生的“开学经济”都会被人们格外关注,从早年的“开学支出花掉父母四个月工资”“供不起大学学费,父母被儿子告上法庭”的报道,不难发现,“大学经济”常常引发舆论追问:如今供一个大学生真的是“烧钱”? 又到新学期,“开学经济”正悄然升温,什么“三件套动辄上万”的话题又被重新炒热。其实现在许多人都有反对攀比消费,提倡节俭之风的意识,一味夸大大学生的不理性实在有点过了。在红火的生意场上,我倒更关注一个现象:不少高校也推波助澜,跟风动起歪脑筋,打起了拿学生做买卖的算盘。 笔者最近关注到,贵阳中医学院联通取代校园网引发学生抵制的事愈演愈烈,从线上网络的各种发帖吐槽,到线下张贴抗议大字报,甚至成立维权联盟。不少人在反感校园市场垄断,抱怨使用体验差的同时,也质疑起学校到底收了多少“进场费”。 除开校园网的捆绑,事实上,在湘潭大学学生“被办卡”一事儿被媒体曝光后,贵州本地部分高校学生群里就引起不小波动,许多人表示情何以堪,感慨难道我们不是一直在被办各种卡吗? 截止目前,没有一所本地高校出面回应,这种失语的滞后与学生们密集的发声形成鲜明对照。无奈之下,学生也只有选择依靠某些渠道来表达对这种强制性消费的不满。其实,结合过往的类似事例,高校总会给出便于管理、服务学生的解释,但如此霸道的“服务”总让人有点不太舒服。 象牙塔作为一个洁净之地,商业习气还是不要太浓为好。为眼前利益、求管理方便,动辄与企业签订排他性协议,未经学生同意让渡他们选择的权利,却没有提供对等的优质服务。这种身披合理合法的政策外衣,便可以正大光明地强加“限制”,即使没有与商家合谋,至少也是懒政下的管理僵化。 其实,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充分吸纳和尊重学生的意见并不是什么难事儿,在服务学生的方寸之间尽显一所大学的精神气质。前段时间,大家在讨论最有钱的大学校友捐赠为何低,其实不是校友没钱,而是校友不愿意捐。试想天天碰上这样那样的“土政策”,遭遇强买强卖,谁还有心感念母校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