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新中国70年·北京文学的光荣与梦想——第四届北京文学高峰论坛”在北京坊劝业场举行。图为活动现场。北京出版集团供图 千龙网讯(见习记者 陈超)10月18日,“新中国70年·北京文学的光荣与梦想——第四届北京文学高峰论坛”在北京坊劝业场举行。作为第四届北京十月文学月核心活动之一,论坛分为三大主题,勾勒、描绘、畅想了过去70年的、现在进行时的、面向未来的北京文学;同时也展望了新时代北京作家的责任、使命和北京文学的发展前景。 沧桑荣光 北京文学七十年 “要说文学中心,北京很久以来已经是文学中心,从古代的曹雪芹到现代的老舍、曹禺,当代的史铁生等等一大批作家,这些作家和作品构成了北京文学中心。”著名作家、北京作协副主席刘庆邦率先肯定了过去七十年北京作为文学中心的地位。他还强调,北京要建成全国文化中心,首先应成为文学中心,要从机制上、体制上加以保证。不仅要有“硬件”,还要有大作家、大作品这些“软件”。这些对于聚拢作家,培养新人,多出文学精品,发挥着实实在在的作用,这样的全国文学中心才能立得住。 10月18日,“新中国70年·北京文学的光荣与梦想——第四届北京文学高峰论坛”在北京坊劝业场举行。图为活动现场。北京出版集团供图 青年评论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认为北京作为文学中心和文化中心不仅培养出了一批本土化的作家,更是对中国文学作家的培育做出了许多贡献,将地理上的北京扩展到了文化空间上的北京:北京汇聚了中国最优秀的作家和学者,他们在北京丰厚的土壤里吸纳了文学精华,创作出书写北京人的精神生活、北京人日新月异的变化的新作品,这是“大北京文学”的概念。 沃土深耕 北京文学进行时 青年作家、北京作协副主席周晓枫谈到进行时的北京文学时说到:“我们原来谈北京文学经常是侧重于京味文学,它包含地域性的辨识度,比如有方言的,有民俗的等等,我们谈到北京文学是按京味文学的方向去想象和回忆。但是现在随着城市快速的发展和变化,它就是一个移民城市,如此巨大的变化必然带来文学的变化。”周晓枫谈今天的文学写作是传承与继承,既是得益于过去北京文学的汇集和营养,同时又是对未来北京文学的铺垫和基础。 10月18日,“新中国70年·北京文学的光荣与梦想——第四届北京文学高峰论坛”在北京坊劝业场举行。图为活动现场。北京出版集团供图 青年作家,《长篇小说选刊》主编付秀莹分享了《他乡》《陌上》的创作体会。她讲到,自己作品的主人公从乡村到小城,再到省城、京城,这样的成长路径正是一代“新北京人”的成长经验。她还表示,在北京这片沃土上不断地精耕细作,不断用自己的作品诠释这座城市在时代的大潮当中具有的精神、气象和奥秘的时候,作为作家是深感荣幸和幸福的。 使命担当 面向未来的北京文学 “我每次看《过于喧嚣的孤独》里面有两个布拉格,一个是地面上的布拉格,一个是下水道里面的布拉格;不同城市、不同群体都这么拥挤地生活在北京,当然还有一个‘地下北京’。”青年评论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庆祥由此提出了北京文学的“城市语法”概念。他认为,北京已经不仅仅是地理学意义上的北京,而是更加具有世界性的、多维度的北京,我们需要有新的“城市语法”来重新建构写作。这种“城市语法”应该是北京作家独有的写作方式,只有这样北京文学才可能真正地达到世界文学的高度。 青年作家、《当代》杂志编辑石一枫对北京文学的发展充满新意,他表示,这些年中国人对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时光飞逝、变化巨大”的感觉,在北京是最集中的,几乎所有将变未变的苗头总是在北京先出现。这种“苗头”正是北京作家写好北京、写出历史真实、历史深刻性得天独厚的题材优势,这也使得北京依然生长出更多的优秀的文学。 从自己在北京的亲身经历切入,压轴出场的青年作家文珍谈到了自己作为文学创作者与北京这座城市的“爱恨”,从作家的主体角度来看未来的文学,认为作家要有责任记录人和时代、人和这些命运的洪流,也为这场论坛落下一个铿锵有力的句号。 责任编辑:全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