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废墟上复活的生活细节——谈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
时间:2010-11-06 00:43来源:半壁江原创文学网 作者:陈家桥 点击:
次
《伊斯坦布尔》显然是一部不朽的杰作,与其说这是在回忆一座城市,不如说这是在回忆一个人,一个城市中的人,他到底是如何记下了这座城市。处于欧亚交界的伊斯坦布尔,在博斯普鲁斯的海峡岸边居住的人们,帕慕克这么贴近地在当代生活中如此巨细地书写了他曾经的生活,他
对日常事物的精确书写,并不在于刻画事物的尺寸、大小、位置和样式。帕慕克的回忆告诉我们还原事物最重要的方式在于细节,在于使事物恢复它们在当初的状态,一种旧时的状态。这就是小说家的伟大之处。
《伊斯坦布尔》显然是一部不朽的杰作,与其说这是在回忆一座城市,不如说这是在回忆一个人,一个城市中的人,他到底是如何记下了这座城市。处于欧亚交界的伊斯坦布尔,在博斯普鲁斯的海峡岸边居住的人们,帕慕克这么贴近地在当代生活中如此巨细地书写了他曾经的生活,他曾经的时光,这不仅记录了城市,实际上是记录了一整个时代,或者说也记录了时代的所有可能,一个往前往历史那里一直向下去的时代。这是帕慕克式的趣味,只有读《伊斯坦布尔》,才能更好地了解他是如何写出《我的名字叫红》、《雪》这样的经典长篇。
看了这本城市书,我可以断定帕慕克一定是一位不朽的作家,这最大的不可取代之处便在于他关注了人的真正的存在境遇。出生于廿世纪五十年代的帕慕克是现在地球上所有人的同时代人,但是帕慕克真正回忆的并不是一个浅表的时代印记,他要书写的是人的经历,人的普遍历程,因此他必须提供他真实的关键词,这个词他自己说叫“呼愁”,直接讲出来便是忧伤。好了,让我们跟帕慕克一起到伊斯坦布尔城里去吧。这是一个行将崩溃的帝国之城的遭遇,同时所有的光荣,绝不是可以恢复的模样,一种最大的模糊在于伊斯坦布尔很难被改写,它的城市趣味正在于它的失落、低沉、繁杂、坍陷、委靡,低首和收缩。它所有的城市形象,城市生活以及它的艺术处于一种它自我的无止境的下坠和堕落,这是一种文明的忧伤。
这里的拜占庭廷建筑和回民建筑一样,始终有可能被剥离那层建筑的“铅”,几百年不再喷水的龙头,使我们从相反的方向追忆那曾经的喧哗。这千年似的沉寂,其实往往含有人类本身的矛盾,各种异质力量的角逐,以及处于亚欧交界这种地理本身的后果。实际上,伊斯坦布尔那近千万人口的现代城市风貌仅仅是一种短暂支撑起来的繁乱。
一个经过半个世纪的作家,叙述他自己的生活,你才会发现,那些“上等”的土耳其人,实际上对于西化有着强烈的渴望,对于宗教极端势力充满不屑,这正是土耳其最真实的现实,是欧洲,还是亚洲?是新文化?还是伊斯兰?处于十字路口的伊斯坦布尔虽然颓废,但不乏激情,尽管这激情本身更像一种迷惑。帕慕克是伟大的,他是一个独立的书写自己城市记忆的作家,他的忧伤是真切的,实际上他构筑的记忆中的废墟景象,有一种更强的道德力量,那便是废墟本身不再有浩劫和新动向,这正好反映了历史的现实,以及土耳其真实的现代化向度迷失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