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热血青年”黄仁宇的抗战记忆

时间:2010-02-04 23:54来源:半壁江原创文学网 作者:佚名 点击:
黄仁宇这个名字连同他的《万历十五年》,在今天已经成为一个人文化水准的标尺。谈历史而不说黄仁宇,有书房而无《万历十五年》,就像诸葛孔明没有鹅毛扇一样。中国人对黄仁宇推崇程度之高,以至于他的每一本历史书都大卖。以至于学界中人忍不住泛酸,在他身

   “黄仁宇”这个名字连同他的《万历十五年》,在今天已经成为一个人文化水准的标尺。谈历史而不说黄仁宇,有书房而无《万历十五年》,就像诸葛孔明没有鹅毛扇一样。中国人对黄仁宇推崇程度之高,以至于他的每一本历史书都大卖。以至于学界中人忍不住泛酸,在他身后回忆他当年参加学术会议时蹲在沙发上的情形,总结说“像个兵痞”。

 
    他是否真像个“兵痞”,那是仁者见仁的事情。在喜欢他的读者眼中,这可以被理解为名士风度,或者一派天真。不过,黄仁宇先生倒真的当过兵,而且是抗击日寇的中国军人。1943年2月,黄仁宇和一群青年军官作为中国军团驻印先遣队经由著名的“驼峰航线”,飞赴印度蓝迦姆,在那里编入新一军。一年半之后,在史迪威将军的率领下,他参加了联军反攻缅甸的军事行动。作为中国驻印军新一军军长郑洞国的上尉参谋,被派驻成为前线观察员。
 
    正如他的学术水准和历史素养可以用一本《万历十五年》来厘定一样,黄仁宇先生在抗战中的个人经历也有一本《缅北之战》可供参考。因为前线观察员的身份,黄仁宇得以穿梭于前线各个部队之间,参与了地面和空中的对日作战。有了这一层抵近前线的经历,让他留下了十几篇战地通讯,发表在当时的《大公报》上。1945年抗战胜利,这些战地通讯集结成册,于是就成为黄仁宇生平第一本书:《缅北之战》。那一年,上尉黄仁宇27岁,距离成为一个历史学家还隔着十几年时间和一整个浩瀚的太平洋。
 
    在六十三年后的今天,新星出版社重印了这本《缅北之战》。用黄仁宇上尉的笔把我们带回那个“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年代,让我们得以换一个视角审视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历程。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了“百团大战”、“平型关大捷”的人们来说,黄仁宇上尉的战地通讯把我们带到了另外一片抗日战场,去感受自己的同胞为祖国倾洒在缅甸丛林里的热血的温度,去奉上对那些在滇缅战场上为国捐躯的英灵们应有的敬礼。
 
    在这本书里,黄仁宇刻意回避了对军团高级军官的描写,而且着意描写前线的真实境况和普通士兵的战斗生活。那时候他还远非后来冷峻犀利的历史学家,而是一个渴望冒险的热血青年。所以全书是以一种平视的角度展开,十几篇文字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把整个反攻缅甸战役做了十几个切片,从中可以看到当时驻印军低级军官和普通士兵的音容笑貌,连营团级战斗单位的战术动作,以及缅甸战场上瞬息万变的战斗场景和美丽宁静的丛林风光。当我们读到六十多年前那些普通的中国士兵抓住手榴弹硬塞入碉堡而不愿后退,那些连名字都没有的中国军人冲入敌阵和敌人同归于尽的战地报道时,不禁要为他们热泪长流,掩卷长啸。
 
    写《缅北之战》的黄仁宇还没有后来的文笔,更谈不上深刻的历史观。所以,这本书并非是用来欣赏黄先生的文笔。从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黄先生早年的军旅生涯,了解到他曾经如此贴近死亡,观察到生命的消逝,因而可以理解何以他会成为历史学家,从纷繁的世事中抽身而出,用冷静的目光观察中国的大历史。当时的黄仁宇和美军、英军联合行动,与其说是在观察前线,不如说是热切地印证他在军事训练中的所得。在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过程中,他发现了中国人经过西式的管理和训练,在战场上的表现并不逊于英美职业军人。谁又能说黄仁宇在其中的感悟没有影响到他后来关于“数目字管理”的观点?
 
喜爱黄仁宇作品的读者大多已习惯了他后来的光焰万丈。如今翻开他的第一本书,欣赏一位历史学家的处女作,这是一种宝贵的体验。有如把他的一生重放,看见上尉军官黄参谋从缅甸密林深处走出来。那时候抗战即将胜利,生活包含了一切可能。这个年轻人步履轻盈,充满好奇心,浑然不知命运的激流将把他带到大洋彼岸,从此过上一种完全不同的人生……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恐怖大漠:一秒钟内决定生死的搏斗

作者:(德)卡尔·麦

主人公本尼西既是一位百发百中的神枪手,更是一位勇敢的斗士,是智慧和正义的化身。这里演绎出来的有人和“地震先生”…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