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恳切的陈丹青:读陈丹青《荒废集》

时间:2010-01-20 01:28来源:半壁江原创文学网 作者:读书敏求 点击:
那是07年的十月底,我去书店买书。转悠一圈后,正准备离开,一回身,旁有位一袭黑衣戴着老花镜选书的男子。陈丹青!是的,果真是他。不知别人撞见自己敬慕的人是如何的。在我,是恍惚了一瞬,然后径自上去打招呼,心里别别跳,脸热得发烫,嗫嚅着一声,陈老

  那是07年的十月底,我去书店买书。转悠一圈后,正准备离开,一回身,旁有位一袭黑衣戴着老花镜选书的男子。陈丹青!是的,果真是他。不知别人撞见自己敬慕的人是如何的。在我,是恍惚了一瞬,然后径自上去打招呼,心里别别跳,脸热得发烫,嗫嚅着一声,“陈老师好!”陈丹青闻言转过身,定睛看了下,随即眯眼笑起来,沪语一句,“侬好侬好!”接着就闲聊起来。而今翻着他新出的杂文集《荒废集》,脑海里浮漾出来的倒不是日后种种的交往,亦非他精警透辟的言论,反倒是当初书店偶遇的那场景。

  
  我读《荒废集》并非感佩于他的精准,而是歆赏他的恳切率性。按诸今日陈丹青的景况,其实不必非要说这些于己多事于人无益的言论。他很可以继续像一些人所希望的那样,安坐画室专心画画,间或出席些点亮别人的活动。这样的陈丹青大概更讨人欢喜。而他的这些议论也很可以是饭桌上的口水,而不必刊发出来惹人咒骂。但陈丹青还是持续书写,持续表达。是的,表达,完全听命于个人心智的表达,说出一己的看法想法。表达,是人最基本的权利,也是人最后的权利。纽约教会陈丹青“忠实自己,和自己相处”,同时也教会他如何表达自己。而回国后的种种言论无非是纽约的教育于他的后期作用。譬如他这回集子里三篇再谈鲁迅的文章。先是谈鲁迅与上海的关系,“三十年代的上海之所以是三十年代的上海,就因为上海很看得起鲁迅,而鲁迅不很看得起上海”,“过去我们总是凸显、夸张鲁迅一个人,好像全上海只有一位文化人值得夸耀,值得纪念,这是对鲁迅的尊敬吗?”;谈鲁迅与胡适,“鲁迅、胡适,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物种与生态的问题”,“独尊鲁迅、抹杀胡适,不是关于鲁迅,也不是关于胡适,而是我们几代人被控制被翠¤的漫长过程”;谈鲁迅的《狂人日记》,“今天,《狂人日记》的犀利与才华仍然令人惊异,但历史高高抬举这篇很短的小说,并不仅仅因为才华,而是它恶毒的挑衅,以至它的影响远远超过鲁迅能够达到的想象”,“《狂人日记》中那两句有名的话:‘吃人’和‘救救孩子’。这两句狂人的狂话,是小说的语言,是文学的语言,可是它说出后,迅速在历史狂飙中迷失,不再被看作文学。历史也像发狂一般,再三再四以可怕的方式,听从并实行了这两句狂话,同时反过来对它施行深刻的讽刺与侮辱”。我不知此前是否有人这样诚挚地讲过鲁迅,但我想每个人读了这些话都会点头的。其实谈鲁迅是很危险的一件事,鲁迅多年来是这样被极度夸张的一个符号。他像是一根天线,可接受的频率却并非是文学。这根天线任何时候都可以是中国政治与文化的“体温计”。谈鲁迅不仅是添上自己对这个符号的注解,也是在干扰民众心底惯常接受的那个频率。陈丹青近年多有谈鲁迅,且极富创见。他谈得那么恳切,那么坦率,那么蕴藉,人谈比自己高的人一不小心就要露出自己心思的。谈鲁迅者在在多有,可有几人真把自己和鲁迅连起来呢?陈丹青谈鲁迅是审慎而又恭敬的,但他又知道对鲁迅恭敬并非是尊敬鲁迅最好的方式。所以他绕开鲁迅,或者应该这样说,他选择绕过那个符号的鲁迅径直靠近真实的鲁迅。恭谨却不一味俯首,热诚也非一味夸张,平实并不止于乖顺,陈丹青确是懂得鲁迅的。
  
  说恳切,还有点是不伪装不敷衍。伪装是国人的成功必修课或是成功人士的生存技能,敷衍则是另一套混世话语了。但凡今日有点声名的,往往惯于这两手。陈丹青却好似不计较他破了这种种潜规则,自管自地说话。
  
  “我从来就这么写,就这么说话,得到回馈,才知道这就算痛快——我猜可能是大家太不痛快、太不犀利了吧?”;
  “教育问题可以商量,权力问题没商量”;
  “真要繁荣文艺,什么都别提,最好的办法就是退回零点”;
  “艺术是谎言。但我们现在不会说谎,很笨地在那儿说谎”;
  “可我看不出中国文艺曾经清醒地面对——更别说解决,所谓‘保守与创新的关系’”。
  
  面对陈丹青种种看似高调的言论,我们是不是真该反省一下是他痛快还是我们太不痛快了呢?有人讥刺他说这些话意在旌名射利,可陈丹青不说这些不还是陈丹青吗,说了反惹得一身脏水。国人不喜也不会与人辩一辩道理,却个个都是诠释学家。不来真正做到“摆事实、讲道理”,却一味给人按上种种动机不纯的帽子。所以名人果真要修习伪装术与敷衍学,实在是动机问题辩不得,越辩越脏。难怪连陈丹青的家人也要“一脸忧戚”地对他说“不管怎样,少说几句吧”。
  
  新书取名《荒废集》意指光阴荒废,但我们在嘲笑或是惋惜陈丹青之余,是否更该琢磨下自己被荒废的岁月呢。书末一篇悼念七十年代的长文深情绵长,虽然这是陈丹青个人诗意记忆最丰富的年代,但在这诗意的背后是“多少人的痛苦都随身而殁”,不论今日我们如何惦念诠解这纷繁慌乱的年代,就多少无名个人而言,他们的光阴与青春也是在那个年代被荒废弃置的。
  
  文末想到的是刚过去的北京书市,陈丹青梁文道对谈“常识”引来的叫好或嘲弄。但不论什么态度,我们都早已习惯靠别人的脑袋来思想。等着陈丹青梁文道说出几句警句格言,好让自己一刹那地舒坦痛快。多年来,我们总习惯于将自我表达自我思考的权利与能力交付于别人,看着他说话就好。而等到这个陈丹青说滥或被人说烂,再去找另一个陈丹青。至于自己呢,总是躲在一边,喝彩或是喝倒彩。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女性职场浮沉全掌握:365条黄金胜经

作者:颜妮

​职场,弥漫着战火硝烟,只要战斗着,就是你死我活,没有退路,没有别的选择。这里确实没有岐视,但是没有性别…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