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的故事让读者们耿耿于怀,林黛玉在与薛宝钗的婚姻竞争过程中意外失手,让多少读者心理不平衡:林黛玉早于薛宝钗进贾府,林黛玉美丽有才气。林黛玉没有理由失去贾宝玉的。 林黛玉才思横溢,文思敏捷,给人一种诗人般的感觉。她心地善良纯洁,宝玉挨打,黛玉去看他时眼睛哭的像桃子一样大。她容易接受新生事物,《西厢记》、《牡丹亭》等被世人斥为 “淫词艳曲”的书籍,她也爱读。她真诚率真、没有城府,喜怒哀乐都放在外面。 薛宝钗却知情达理,宽容随和,识时务,顾大体。贾母的脾气好恶,姐妹丫鬟的性情习惯都记在心中,以致常常能博得别人的好感。薛宝钗深明世事人情,像“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的诗句,说明她的文才不低于林黛玉。林黛玉是理想化的,她的思想行为都远远高出她所处的那个时代,宝钗是现实的,思想行为符合现时的观念。一个人的性格不能决定爱情,更不会让一个家庭决定一桩婚姻,贾母也绝不会仅仅从性格上考虑未来的孙子媳妇的。 从整部书中看,林黛玉获得了贾宝玉的爱情,她的表现没有理由失去贾宝玉。实际上林黛玉在于薛宝钗的竞争中是得到贾府最高统治者贾母的认可的,论关系,贾母是林黛玉的外祖母,是林黛玉的至亲,特别是林黛玉的母亲贾敏的过早的去世,让贾母把对女儿的爱转移到了林黛玉身上,在当时盛行亲上加亲的形势下,有了让黛玉嫁给宝玉的想法,黛玉与贾母、贾政都有很近的血缘关系,薛宝钗和贾宝玉也有血缘关系,但薛宝钗和贾母、贾政都没有血缘关系,从这一点看,优势在林黛玉一方。 单从审美观方面讲,第一次见到林黛玉是她刚刚来到贾府,通过凤姐的“嘴”和宝玉的“眼”,描绘了她的美丽漂亮。凤姐一见就惊叹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在宝玉的眼里则是“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别有一种风范和神韵。曹雪芹把杨贵杨贵妃式的丰满美赋予了薛宝钗,而把更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给了林黛玉,使林黛玉的形像具有绝世的姿容,两者的比较已经高低分明。 在强大的优势面前,林黛玉没有把握住优势,在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礼的乐声中,泪尽灯枯,离开了她所恋眷的世间和她所深爱的贾宝玉。事情的转折是由贵妃贾元春省亲,大观园赛作诗引起的。因为一首诗林黛玉失去了贾宝玉,也失去了生存的价值,含泪离开了人世。 为了元春归省这样一个探亲仪式,贾府大兴土木、无尽奢华,打造了“大观园”这个精品工程。大观园启用之日,正是贾元春省亲之时。贾元春召开了一个以大观园题咏为主题的赛诗会。在这个诗会上,排在前面的迎春、探春、惜春、李纨等人的作品,都水平一般。排在后面的,无论是林黛玉的《世外桃源》还是她为宝玉代写的《杏帘在望》,就诗而论,比前面诸作高出一筹。而薛宝钗写了首《凝晖钟瑞》,从贾元春的角度看,无疑是这次诗会的第一名,薛宝钗一首短诗,“芳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高柳喜迁莺出谷,修篁时待凤来仪;文风已著宸游夕,孝化应隆归省时;睿藻仙才瞻仰处,自惭何敢再为辞”,不仅歌颂了皇上,讨好了贵妃,而且传播了圣道,弘扬了皇风,甚至最后又自轻自贱,直接奉承元妃的劣诗。在这次诗会活动中,只有她这篇作品,才真正体现了贾元春安排这次诗会主题,真正体现了当时的大局意识。而黛玉的这两首的重点,却放在了自然山水与世外仙境。宝玉的三首,犯了同样的错误,那就是没有“讲政治”。因该说单从诗的艺术性和人民性角度上来说,林黛玉的水平要远远高于其他人,也高于薛宝钗的这首诗,但从政治性上说,无疑薛宝钗的诗更符合统治阶级的要求,从诗中折射出的薛宝钗的价值观也更符合统治阶级的准则,宝玉因《杏帘在望》一首而受到贵妃娘娘的嘉许,不是诗的内容,而是为了提高弟弟的威信,贾元春从林黛玉的诗中隐约看出了她思想上的叛逆性。贾元春作为统治阶级的重要成员,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大力提倡“主旋律”的创作旗帜,在选人用人上要选择统治阶级的忠实信徒,同样,在选择自己同胞弟弟的弟媳时,忠于封建社会是首要选择,她不会顾及亲情,在林黛玉和薛宝钗中,她只能选择薛宝钗。于是赐给宝玉和薛宝钗“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 袭人告诉宝玉,“你的同宝姑娘的一样。林姑娘同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只单有扇子同数珠儿,别的都没有。”贾元春已经把薛宝钗当作了宝二奶奶赏赐,把林黛玉作为一般的姊妹对待,她为了贾家的千秋万代,一定会告诉贾母和贾政林黛玉不适合做宝玉的原配,主张把薛宝钗嫁给宝玉,如果说贾母还有些不忍,从贾政见到贾元春赶紧跪拜的表现看,贾政一定把贾元春的话当作圣旨看待,毫无条件的执行,体现在待遇方面,宝钗的“蘅芜院”,“五间清厦连着卷篷”,而林黛玉的“潇湘馆”,却只有“小小三间房舍,两明一暗”。这很快让一些势利小人知道,无疑大大提高了薛宝钗的地位,使大家团结在薛宝钗周围,恶化了林黛玉的生存环境,改变了黛玉的平衡心理 ,使她做出了一些反常行动和事情,她在贾府中趋向孤立无援,惟一的知己是贾宝玉。对贾宝玉的爱情,她幻想着有朝一日获得统治阶级的认可,配上一个合乎封建礼教的形式,成为合理的存在。但在圣旨面前谁都无能为力,视黛玉为掌上明珠的贾母也开始反对他们的爱情,林黛玉只有绝望,在绝望中一病不起,在绝望中失去爱情,她完全有条件另找一个条件非常好的丈夫,但没有爱情的结合,生命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她只有以死向黑暗的社会表示强烈的反抗和控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