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第三回到第四回的时间跨度,我是多有论述的,不管是从宝黛钗的年龄还是叙事的跨度,都做过多方论证。今天,我要说的是,从第三回到第四回,也就是从林黛玉七岁到贾府的第三回,怎么一下子就跨越到第四回的薛宝钗十三岁进京待选的。这个时间跨度是怎么跨过来的?
第一,我们首先必须明确从第三回到第四回,时间的跨度是四年。
这个我之前多篇文章论述过。宝黛钗三人,贾宝玉比林黛玉大一岁,薛宝钗比贾宝玉大一岁。也就是说第三回林黛玉到贾府的时候,林黛玉七岁,贾宝玉八岁,尚未露面的薛宝钗九岁。而参照满清选秀制度的年龄要求,下限年龄是十三岁,到第四回,薛宝钗进京待选的时候,应该是十三岁,也就是说,其实到第四回的时候,不知不觉中,已经穿越了至少四年,那个时候,其实林黛玉已经十一岁,贾宝玉十二岁,而薛宝钗十三岁。
第二,接下来,我们就是要弄清楚,曹雪芹这厮是怎么穿越的?或者说穿越点在那里?
1.从第四回贾雨村到任应天府,冯渊家人告状的陈述来看,所谓“告了一年的状,竟无人作主”,也就是薛蟠打死冯渊案已经发生了一年了,而这个时候呢,“凶身主仆已皆逃走,无影无踪,只剩了几个局外之人。”
2.因此,第三回这段话,也就是结束这段:
次日起来, 省过贾母,因往王夫人处来,正值王夫人与熙凤在一处拆金陵来的书信看, 又有王夫人之兄嫂处遣了两个媳妇来说话的。黛玉虽不知原委,探春等却都晓得是议论金陵城中所居的薛家姨母之子姨表兄薛蟠, 倚财仗势,打死人命,现在应天府案下审理。 如今母舅王子腾得了信息,故遣他家内的人来告诉这边,意欲唤取进京之意。
说的就是薛蟠打死冯渊犯下人命官司要薛家进京的事情。这说明,曹雪芹一个轻巧的“次日起来”,大有天上一日地上十年的味道呀,这样一个轻轻松松的“次日起来”,曹雪芹就穿越了三年的时光。
3.等到第四回,贾雨村到任的时候,正好是薛蟠打死冯渊后走人上京的第四年,也就是说,贾雨村要到金陵的时候,也正是薛家离开金陵的时候,这其间贾雨村从贾政帮忙谋官到择日候任到任命到赴任,花了一年时间,而薛蟠在打死冯渊之后,带着全家大摇大摆的一路游玩的到了京都,也差不多是一年的时候。
4.唯一的疑问在于,贾雨村从送林黛玉到贾府到贾政帮忙谋得应天府知府的官职,花了多长时间?难道是三年?
来看原文,在此处有两条批语:
有日到了都中, 进入神京,雨村先整了衣冠,带了小童,拿着宗侄的名帖,至荣府的门前投了。 彼时贾政已看了妹丈之书,即忙请入相会。见雨村相貌魁伟,言语不俗, 且这贾政最喜读书人, 礼贤下士,济弱扶危,大有祖风,况又系妹丈致意,因此优待雨村,更又不同,便竭力内中协助,题奏之日,轻轻谋了一个复职候缺(批语:《春秋》字法。),不上两个月,金陵应天府缺出,便谋补了此缺(批语:《春秋》字法。),拜辞了贾政,择日上任去了。不在话下。
所谓《春秋》字法,其实就是删繁就简、笔下褒贬的意思。两条批语几乎重复这个意思,所指为何呢?我的理解:
一是贾政帮贾雨村谋这个官职,是花了很多精力物力财力和人力的,所谓一个“题奏之日”,从贾雨村拜见了贾政,到这个题奏之日,中间是多长时间,没说,也可能很短,也可能很长,要看机缘了。在我看来,曹雪芹避重就轻,从这个贾雨村拜见贾政到这个题奏之日,贾政“竭力内中协助”的过程,尽管贾政有很多官场资源,但也是很难的,应该就整了个两年多将近三年的时间,才帮助贾雨村谋得这个“复职候缺”的机会;
二是谋得了这个“复职候缺”的机会之后,事情就变得异常顺利起来,没到两个月,应天府就缺任了,然后又“谋补了此缺”,这里又有一个《春秋》字法的批语,说明这次谋这个补缺的机会,又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人力物力和财力,然后得到任命,去赴任了。从“复职候缺”到“谋补了此缺”到上任,又花费了一年时间,也就是说,贾雨村全力谋得应天府知府之位及其赴任的时候,也差不多就是薛蟠打死冯渊一走了之的时候。
这样就对应起来了:
1.贾雨村送林黛玉到贾府后,拜见贾政,贾政花将近三年的时间为贾雨村谋得了“复职候缺”,这期间,贾雨村其实是以贾政门客的方式呆在贾府的。这个小说中也有表现,贾雨村就是做官以后到京也要到贾府贾政那里拜见的,贾政有时候还要贾宝玉去陪,而贾雨村和贾赦也很熟络,才会帮着贾赦去弄石呆子的扇子,搞得石呆子家破人亡;
2.从贾雨村谋得“复职候缺”的资格后,又花了一年的时间得到补缺应天府知府的职位并赴任应天府,而这个时候,也就是薛蟠为抢夺香菱打死冯渊的时候,这个时候,也就是第三回的“次日起来”这个跨越点,这个跨越点,跨越了三年;
3.而从贾雨村到任应天府知府,和薛家到贾府,是第二个跨越点,还是复点,贾雨村离开贾府到应天府和薛家离开应天府到贾府,刚好是一个反向的互动过程,薛家离开麻烦官司到贾府,贾雨村离开贾府去料理薛家的烂事,呵呵,好讽刺,这大概也是《春秋》字法吧。
这样一来,从第三回林黛玉到贾府和第四回薛宝钗到贾府,其间四年的时间跨越,是怎么跨越的,终于弄清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