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红楼梦》描写三个王熙凤有何寓意?

时间:2014-03-21 07:29来源: 作者:老猴随笔 点击:
读者对《红楼梦》中两个性格特征相似的宝玉,即甄宝玉和是贾宝玉的印象比较熟悉,但对书中描写的三个同姓同名的王熙凤,知者甚少。 王熙凤,俗呼凤姐、凤辣子,是贾府的重要人物之一,作者对她的形象、性格、经历及其作为的描写,几乎纵贯全书始末。 最初,

读者对《红楼梦》中两个性格特征相似的宝玉,即甄宝玉和是贾宝玉的印象比较熟悉,但对书中描写的三个同姓同名的王熙凤,知者甚少。

王熙凤,俗呼凤姐、凤辣子,是贾府的重要人物之一,作者对她的形象、性格、经历及其作为的描写,几乎纵贯全书始末。

最初,有段时间王熙凤是管理贾府园中事务的实际当权者,她深得贾母的欢心与支持,不断扩大势力,在贾府站住了脚跟,并依仗权势贪婪钱财,度过了她在贾府的黄金时代。但好局面维持不久,面对处理贾府开销与财源以及内部关系等诸多突出矛盾,她无力摆脱尴尬地位,遂由王夫人把她的权力转交给了贾探春。后来她与贾琏的夫妻关系日趋恶化,虽设计陷害了贾琏小妾尤二姐,也仍未能排除丈夫对她的威胁,最终遭到休弃,遣反金陵老家。作者通过重笔浓彩描写王熙凤,揭露了王熙凤依附贾府所涉足的种种矛盾与争斗,暗示了王熙凤的靠山王府与贾府的衰落轨迹,预示着她那惊心动魄的可悲下场。

有意思的是,《红楼梦》一书,为了适应情节需要,曹雪芹在原着第五十四回描写了第二个王熙凤后,高鹗在续书第一百一十回中又描写了第三个王熙凤。这不是无巧不成书,而是作者有意而为之。那么,在两位作者笔下,这两个不同朝代的男氏王熙凤,又怎样与贾府王熙凤扯上联系的呢?

先说说残唐王熙凤。正月十五那天,荣国府老祖宗贾母设家宴,席间,戏子女先向贾母推荐了新书《凤求鸾》,并向老太太讲述了主要情节,贾母听得是讲残唐时期金陵人氏两朝宰辅王忠之子王熙凤,在上京赶考途中庄上躲雨,巧遇乡绅之女李雏鸾求爱的故事,便心发烦意,散发了一连串关于佳人才子、俊清男人、通文知礼、世宦书礼、男欢女爱的议论,并进行了一顿痛骂。作者借贾母之口说出这些理来,除有些读者猜测贾母含沙射影骂林黛玉外,本文认为,另在暗指凤姐,即使像当年残唐金陵王熙凤那样知书识礼,风流倜傥,也逃脱不了终久要告老还乡的结局。正如作者所说:“这一回就叫作《掰谎记》,就出在本朝本地本年本月本日本时,老祖宗一张口难说两家话,花开两朵,各表一支,是真是谎且不表。”

再说说汉代王熙凤。贾府王熙凤病重,她预感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因先前做过梦见死去秦氏的恶梦,受过惊吓,使天不怕,地不怕,素日厌恶烧香拜佛的凤姐,也信起了鬼神之事。一天,散花寺姑子大了来给贾母请安,凤姐听说有几位诰命夫人要在散花寺许愿烧香,做道场保平安之事,觉得大有道理,来了兴趣。初一那天,她勉强挣扎着身子,清早来到寺中,举上签筒,抽得第三十三签“上上大吉”签,上面写着“王熙凤衣锦还乡”。她大吃一惊,惊问道:“古人也有叫王熙凤的么”?姑子笑道:“奶奶最是通今博古的,难道汉朝的王熙凤求官这一段故事也不晓得?……凤姐笑道:“可是呢,我倒忘了。”说着,她瞧得签底下写着:“去国离乡二十年,于今衣锦返家园。蜂采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行人至,音信迟,讼宜和,婚再议。”签上内容,字字句句,字里行间,都在暗指着凤姐一世人生的兴衰。见凤姐不甚明白,姑子还忽悠道:“奶奶大喜,这一签巧得很,奶奶自幼在这里(贾府)长大,何曾回南京去了?如今老爷放了外任,或者接家眷来,顺便还家,奶奶可不是衣锦还乡了?回到家中,人人都说这签抽得好,衣锦还乡之意尽在其中,凤姐也就相信了。

作者采用拟比手法,在凤姐临终之际,插上这段汉朝王熙凤求官的故事,应该是有其用意的。我们只要简析其签底文字内容,便可知道,作者所暗指的就是凤姐必将打回老家金陵的结局。例如“去国离乡二十年”,凤姐如是说:“我不久了,活了二十五岁(约五岁离开金陵)。”;又如“蜂采百花成蜜”,凤姐也说过:“人家没见的也见了,没吃的也吃了,也算全了。所有世上有的也都有了。气也算赌尽了,强也算争足了。”还如,“讼宜和,婚再议”,凤姐就是以“一从二令三木”之‘人’与‘木’结合的“休”字,暗示被贾琏休弃结局的。再如,“于今衣锦返家园”读书是以凤姐死后送回金陵老家收场的。


顶一下
(1)
50%
踩一下
(1)
5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其实没那么糟:那些和抑郁相处的日子

作者:彭瑶

讲述的是一个80后女孩从无奈、迷失的内心挣扎到成为正能量的化身的探索过程。现实很强悍,内心强大才是王道。在这个转…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