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学术研究也是一门技术活

时间:2014-06-18 06:32来源: 作者:陶东风 点击:
法国着名社会学家布迪厄曾经主编过一本叫《社会学工作坊》的书刊,以“工作坊”名之,意在区别于一般的论文集或刊物,探索一种学术研究的工艺,力求把一个产品(最终结果,在学术活动中就是研究论文)的生产程序、机制、环节、技术等,而不是仅仅是产品本身

法国着名社会学家布迪厄曾经主编过一本叫《社会学工作坊》的书刊,以“工作坊”名之,意在区别于一般的论文集或刊物,探索一种学术研究的工艺,力求把一个产品(最终结果,在学术活动中就是研究论文)的生产程序、机制、环节、技术等,而不是仅仅是产品本身呈现出来。就像带一个人到工厂的制作现场参观一个产品的制作工艺和流程(从材料选择、构思、模型选择到加工等等),而不是只到产品陈列室看产品,更不是直接到商店购买商品。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参观制作过程不仅可以告诉你这是什么,而且还向你解释它是怎么制作和生产出来的。或者说,它不是给你猎物,甚至不只是给你枪,而且告诉你怎么用枪打到这个猎物。

保罗。杜盖伊和斯图尔特。霍尔写过一本书叫《做文化研究:索尼随身听的故事》。该书通过对索尼随身听的个案研究,不仅向读者说明了文化实践和文化习俗如何在我们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更呈现了进行文化研究的关键概念和分析方法(所以才起了这样的书名)。显然,对于一个有志于学术研究的研究生而言,给他看一篇精彩的论文,不如同时教他这个论文的制作过程和制作技巧,正如对于一个有志于狩猎的年轻人而言,给他猎物不如给他枪,而只给他枪则不如同时教他如何使用枪。

这种对于学术研究的方法和程序的重视在西方是有传统的,现在英美国家的大学还非常流行“工作坊”的学术研究模式(特别是在合作研究中):若干(一般10个以内)对某个共同话题有兴趣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就该话题分别写出初稿,大家交换阅读,接着在一起相互切磋商讨,提出修改意见,再接着是作者修改,然后再切磋,直到最后写成论文发表。

受他们的启发,我先是尝试在我主编的《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0年开始,每年一本)中设立了“文化研究工作坊”的栏目,每期发表一项重量级的研究成果(可以是学术论文,也可以是有价值的原创性调研报告和民族志访谈)外,同时请作者尽量细致地“交代”自己的研究过程(选题缘起、收集材料、调查研究、写作进展、修改加工等)涉及的各个环节。从今年开始,我还决定在首都师范大学文艺学学科进行类似尝试,每年编一本“文艺学与文化研究工作坊”,推出研究生(以硕士生为主)的代表性学术成果(一般是其学位论文的改写),同时要求作者尽量细致地呈现自己的研究和写作过程涉及的各个环节(选题缘起、收集材料、调查研究、写作进展、修改加工等,特别是和指导教师的互动)。

我们的尝试包含了这样的意思:现代的学术研究不仅是一个人的神秘精神活动,它同时也是一项技术活(当然绝不仅仅是技术活,否则就成为技术主义或技术拜物教),而既然是技术活,就与别的技术活(比如制作一张桌子)有类似的地方。要生产出一项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光有好的创意或念头(good idea)是不够的,还要熟悉现代学术研究的一些操作程序。即使是好的创意也离不开平时的学术训练(训练总是包含有技术成分),绝非什么神秘的顿悟。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左宗棠究竟多彪悍:趣谈伟人

作者:李根

  《左宗棠究竟多彪悍》运用轻松幽默的语言详细介绍了左宗棠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