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文辞如水,情浓似酒——读张晓风散文

时间:2015-01-26 10:39来源: 作者:博华 点击:
张晓风出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其童年是在战争带来的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度过的。在作者童年的记忆里,最难忘江南那美好的春天。幼小的她陪伴着父母伏在火车的小窗上,火车绕着山和水而行,日子似乎就那样延续着,那满山满谷的野杜鹃!满山满谷又凄凉又美丽的忧愁

初识台湾学者张晓风先生的散文,是通过初中语文课本上一篇叫做《行道树》的散文。文章不长,但却立意新颖,将人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却很少予以太多关注的城市马路两旁的行道树用深情的语言和质朴的情怀予以赞美。整篇文章意蕴丰厚,通过对平常普通事物的深刻挖掘,生发出一种悲天悯人的高尚情怀,充分彰显了作者世事洞明的文化功底、人情练达的文章技巧。文字中透着奇高的骨气,没有使感性沦为软性。冲淡宁静,文辞如水的清新风格一下子吸引了我。于是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先是从网络开始,进而读其散文专集,一步步走近并喜欢上了这位在中国大陆文坛上还稍显陌生的著名散文家。

张晓风出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其童年是在战争带来的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度过的。在作者童年的记忆里,最难忘江南那美好的春天。幼小的她陪伴着父母伏在火车的小窗上,火车绕着山和水而行,日子似乎就那样延续着,那满山满谷的野杜鹃!满山满谷又凄凉又美丽的忧愁!她说自己是太早懂得忧愁的一代。虽然幼小的作者对整个国家和民族遭受的苦难并不了然,但在火车穿花而行,轮船破碧疾走的美丽大迁徙中,原本充满各种危险和痛苦的生离死别大迁徙,让她及早见识了祖国山河的壮阔,并感受了各地的奇风异俗。童年这种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特殊经历无疑成了作者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为其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营养。后来作者随父母定居并生活在台湾,从此与大陆山水相隔三十余载。一种有家不能归的思乡情怀伴随着作者长大,这也让她的作品在对大陆的思念中,充满了一份浓郁的乡愁。

带着一段刻骨铭心的童年经历,张晓风在宝岛台湾学习生活,出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一生致力于国学研究和中文创作,让自己在中华文化这片肥沃的精神土地上,纵横捭阖,辛勤耕耘,最终成为一名享誉华语世界的文化学者和作家。集学者和作家于一身的张晓风,凭借扎实的传统学术和文化功底,使她的作品不忘情于古典,又纵情于现代,用极富人情味的文字,彰显出浓郁的中国古典气派的同时,又不失现代意识,在浓郁的怀乡气氛中 ,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个个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实则赋予了个人的思想情感和生命寄托,通过巧妙的文学描述,加以升华,淋漓尽致地向人们表达和传递了一种美好情感。友情、亲情、师生情、同学情,情浓似溪流,绵延不绝;青山碧水,绿树鲜花,白云芳草,绝美如丹青,美不胜收。说到张晓风的写作特色,简单来说就是:一是,她对大自然,大地上山川草木只有宗教性的虔诚才可以相比拟的感恩情感;二是,她对故国明月镂心刻骨般的相思情愫;三是,这位女作家那涵天负地般的广阔胸襟,以寥廓思维空间为背景的对生命价值的沉思。这三个方面的情感思想内涵,也可以说是一种类型构成,贯穿她整个创作生涯中每一个向前迈进的段落,它们如同扇形展开的平原那样,渐次展开其旖旎的,且愈往后愈显宏阔的山光水色;它们是一个渐次展开,时有回溯,不断递进和不断整合的过程,是一个在思想艺术境界上不断涤滤和调整,不断加深和拓宽其“视界融合”的过程。

张晓风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温婉,将自己内心美好的情愫交给灵动的汉字,或长或短,在其笔下任意流泻。她的散文几乎源自她真实的生活。为此她将自己的散文称之为自己的“日记”,并进而引申为“生记”,即个人的生活记录。她庆幸自己从事了文学创作,因为一般人有幸只活“一生”,而从事创作的人,却能活“二生”。第一度的生活是生活本身,第二度则是运用思想再追回它一遍,强迫它再浮现一遍。萎谢的花不能再艳,磨成粉的石头不能再坚,写作者却能像呼唤亡魂一样把既往的生命唤回,让它有第二次演出的机会。为此她把写作看成是是一种无限丰盈的事业。正因为出于对写作的热爱,从她笔下流淌出来的文字,无论是叙事,还是抒情,文字里都涌动着一股女性温婉的秀气。古今中外,大小事情,她驾轻就熟,随便信手拈来,成为她描写和倾诉的对象。或轻松,或深沉,或委婉,或直白,她笔下的文字是那么的自然,没有造作之态,更没有文人一向喜欢和追求的那股文匠之气,一切都是那般自然,好像一股山涧流淌出来的泉水,缘着地形提供的路径,缓缓流淌。生活中一切司空见惯的事物,经过她的妙笔加一点化,立刻被赋予了新意,正是这种点石成金的本领,让张晓风的散文像一杯杯纯粮酿造的白酒,虽然没有著名的商标,但却凭借深刻的内涵,征服了读者,并赢得了海峡两岸广大读者的青睐。

打通古代与现代,连接东方与西方,交汇理想与现实,使张晓风的散文拥有了巨大的包容性。正是这一包容性,让她超越个人的情感,从一个宏阔的视角去理解和看待世间的万事万物。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海峡两岸由于一场巨大的历史变故,两岸骨肉同胞从此分属两个不同的世界。虽然政治立场不同,社会价值观不同,但两岸同胞一个中国的归属感使彼此的民族感情却是相通的。尤其是祖籍大陆的台湾同胞有家不能回,日夜思念家乡的心情更是令人有一种痛彻心扉的感觉。作为一名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后代,张晓风并没有将父辈的恩怨带入自己的作品,完全站在中国人的角度,用客观理性的文字去描摹和传递台湾同胞有家不能回的迫切心情,将一湾浅浅的海峡阻不断的浓浓乡愁予以酣畅淋漓的表达,充分表达了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中国”一词在她心中蕴藏着无限丰饶的意象、深邃的文化底蕴和厚重的生命体验,在张晓风的散文理念中是基石,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一种心中自然而然喷涌而出的动力,是她一片神圣的心灵境地,“中国”是她胸中的一腔沸腾之血。对自然的山川草木、虫鱼花鸟的吟唱,对千年沧桑变幻的历史风云的咏叹,以及对广阔寥廓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的生命价值的沉思,这类情感贯穿在她整个创作生涯的每一个向前递进的段落,如水纹扩散,渐展其亦秀亦豪的美。伴随着两岸交流的日渐密切,张晓风也踏上了魂牵梦绕的大陆故园,终于圆了自己的思乡梦。梦虽圆,但情更浓,两岸同宗同祖的文化根脉,让张晓风的作品在两岸同属中国人的文化归属感里走进了一片更加崭新的天地。

学者型的作家,却没有将自己关进象牙塔里,靠卖弄学问来糊弄读者。扎实的学术功底让她以更加缜密的逻辑思维和理性的眼光来审视和看待自己生命中所经历的一切。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凡进入作者精神视野的,都可以凭借作者一管纤笔,付于那美妙而灵动的文字,而笔底生辉。学术与写作的有机融合,让张晓风的散文创作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个人优势,使其思维从容穿梭于古今,并将理想和现实予以高度契合,从而形成了自己散文内容丰富,语言简洁,叙事生动,抒情收放自如的特点。作者具备了一种举重若轻,举轻若重,轻重适度的把控能力。读其散文,有一种大事不大,小事不小的感觉。无论是伤悲,还是喜悦,都呈现给读者一份略带伤感的,淡淡的美丽心情,让你在轻松但并不肤浅的阅读中,生发安静的联想。这是一种境界,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境界。伴着晓风笔下的文字,泡一盏淡淡的清茶,在清明的心境里,无欲无求,哪怕只一会儿的工夫,也是一份难得的幸福!就像她在《行道树》中说的那样:“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树犹如此,处在万丈红尘里的人,更应该从中悟出一番人生的智慧,来洗涤和过滤我们人生的经历。张晓风的散文无疑具有这方面的价值和作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老铁手传奇:老铁手的智慧和勇气

作者:(德)卡尔•麦

辛客妈妈客店里的酒鬼,挂在树枝上的长矛,从窗外伸进来的黑洞洞的枪口,神秘人普施,金矿的秘密……一切都考验着老铁…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