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大诗人李白签名诗暗含的宫廷争斗

时间:2015-02-06 06:01来源: 作者:古韵天香格格 点击:
李白写过一首题名为《惧谗》的嵌名诗,里面有这样的句子: 魏姝信郑袖, 掩袂对怀王。 一惑巧言子, 朱颜成死伤。 这四句诗讲的是历史上的两次宫廷争斗。前两句说的是战国时期楚国夫人郑袖设计陷害魏国美女的故事,后两句说的是西汉时期引起朝野震动的蛊惑之

李白写过一首题名为《惧谗》的嵌名诗,里面有这样的句子:

魏姝信郑袖,

掩袂对怀王。

一惑巧言子,

朱颜成死伤。

这四句诗讲的是历史上的两次宫廷争斗。前两句说的是战国时期楚国夫人郑袖设计陷害魏国美女的故事,后两句说的是西汉时期引起朝野震动的蛊惑之乱。

据野史《格格春秋》记载,郑袖生于公元前330年,卒于公元前290年,是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夫人。此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嫉妒心强,为了争得楚王的宠幸,什么招都能想出来,什么法都能用上去,从来没想过那招有多么阴损,也从来没有想过所用的办法是否会给国家带来危害,整个一妒妇。不过,郑袖虽为妒妇,却绝非怨妇。她对人对事从无半句怨言,而在心里却有自己的主意。大凡爱抱怨之人,往往是没有办法的无能之辈。真正懂生活会生活的人不会怨天怨地,想的都是如何化解矛盾、解决问题。陷害魏国美女的事很能说明郑袖妒而不怨的习性。《格格春秋》上说,这一故事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韩非子。内储》,后来的历史着作《战国策》、《史记》里也有记载。《格格春秋》里有一首诗,据说是与李白同时期的唐代史学家司马贞所作,不过,这一说法却从未得到专家考证。那首诗是这样写的:

楚听郑袖陷魏女,

汉观江充诬刘据。

怀王遭戏武帝昧,

奸生蛊惑且掩鼻。

这又是一首嵌名诗,并且,和李白的诗说的是同样的事。同时代同题材,撞车撞了个正着。掩袂和掩鼻是同一回事,而掩鼻在后来却被用作设计害人的代名词。

《格格春秋》上说,战国时期,魏惠王为发展与诸侯国之间的睦邻友好关系,展开了强大的美女外交攻势,把一个绝色佳人送给了楚怀王。楚怀王也是有家室的人,人家和夫人郑袖的关系粘着哩!人都有喜新厌旧的坏毛病,楚怀王得这病更严重,自从有了魏美人,就不怎么搭理郑袖了。郑袖没有办法,只好哄着这个魏美人。好吃的先给她吃,好首饰送给她戴,那真叫体贴入微、细致周到,让魏美人觉得:能碰上郑大姐这样的好人,简直是前世修来的福!就连楚怀王也非常感动:自己这么宠爱“包二奶”,人家郑袖不但不嫉恨,还这么识大体顾大局,真是难得哦!这也应该算是达到了臣子对君王尽忠、儿女对父母尽孝的最高境界吧?不仅如此,郑袖还把楚怀王的爱好一一告诉了魏美人,提示她为楚怀王服务应具体注意什么问题。有一回,郑袖对魏美人说:妹妹哟,大王很喜欢你哦!不过有一点,大王好像看你鼻子有点毛病,往后你和大王在一起时最好掩住鼻子,这样大王才会更加喜欢你哦!魏美人在心里对郑袖千恩万谢:多好的老大姐啊,这样的好心人打着灯笼都难找哦!再见楚怀王时,魏美人真就常常用手去捂鼻子。楚怀王对魏美人的反常举动感到很纳闷,就让郑袖去问魏美人这究竟是为什么。郑袖说:大王你别问了,我是不会告诉你的!楚怀王再三追问,郑袖只好告诉他:她说大王身上有一股怪味,好像死尸的味道!楚怀王一听勃然大怒,马上命令侍卫去把魏美人的鼻子割下来。侍卫不敢怠慢,因为前两天郑袖夫人专门找他谈过话,重点讲的就是要服从命令听指挥,领导交代的事要立刻去办,老总指到哪里就得打到哪里!就这样,一个绝色佳人糊里糊涂的被破了相。故此,《格格春秋》上评论说:自私者拥有巨大利益本身就是对他人和社会的威胁。为了维护既得利益,他会不择手段的谋害他人,危害社会。后来,张仪以失宠相威胁迫使郑袖帮助秦国便是最典型的案例。

以上是李白诗中所说的第一件事。这件事只是一人害一人,动静不大,虽然史上有名,也只是因为郑袖的过分奸诈,却并没有引起任何的社会动荡。而在诗中所说的第二件事里,汉武帝刘彻却无异于自己搞了自己的政变,致使京城血流成河,全国局势动荡,汉武帝本人也备尝自残骨肉之痛。《格格春秋》上有一首《哀汉武帝刘彻》是专门说这件事的。据有关专家考证,此诗疑为宋代史学家司马光所作。诗是这样写的:

长安桐木贵,

诸邑阳石凶。

刘据忧苏文,

子夫患江充。

喜有千秋书,

冤狱终得明。

儿孙归无望,

独坐思子宫。

据野史《格格春秋》记载,汉武帝征和二年——即公元前91年春,丞相公孙贺之子公孙景声被人诬告巫蛊皇上并与阳石公主通奸,公孙贺父子因此被捕入狱,随后被处死刑。此次事件导致诸邑公主和阳石公主被杀,汉武帝皇后卫子夫自缢。《格格春秋》上说,诸邑公主、阳石公主和太子刘据皆为皇后卫子夫所生。巫蛊是什么意思呢?说得透彻一点:这其实是一种巫术,用桐木做成个木头人,写上仇人的名字埋入地下或天天用针去刺,据说这样能让这个仇人天天不舒服,直至生病死亡。这种巫术最初只是流行于民间,后来越传越神,再加上某些巫师的鼓动,竟一步步蔓延到皇宫。一时间,长安城桐木奇缺,木头人遍地,随便迈出一步就能踩到埋着木头人的土上。这种现象极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必须加以制止,对所牵涉到的重要人员也确实应该查处。如果仅从促进社会和谐的角度出发,对这一事件作出适当处理应该说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可是,汉武帝在处理此次事件时,先就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由于自己迷信巫术并把它看作解决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所以,也就如临大敌,对相关问题上纲上线,把一般民事案件视为刑事案件,把化解矛盾的过程搞成了一场白热化的群众运动。另外,从丞相父子和两位公主的被冤杀及卫皇后的自缢,也充分反映出治理措施的残酷性。连这样的人物都能动、都能杀,足见处理此类活动是压倒一切的第一政治任务。既是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运动的执行者便获得了至高无上的特权。同穷人一夜之间获得万贯家产会上街炫富一样,卑微的小人物突然获得特权更具可怕的破坏力。这种政治暴发户往往手握权力的利剑任意试锋,而由于其权力不受制约还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使自己滑向死亡的深渊。汉武帝就任用了这么两个人作为运动的总指挥:一个是宦官苏文,一个是水衡都尉江充。《格格春秋》上说,汉武帝在选人用人上又向前迈出了错误的一步,苏文和江充这两个人政治素质并不高,因为获得了这么大的特权,权为公用的思想意识早被抛到了脑后,心术一歪,就把自己的仇人视作首要进攻目标。他们首先把太子刘据定为重点怀疑对象,因为江充和太子有隙。运动的主要措施是挖地三尺搜寻木头人,先从什么地方下手呢?先从后宫开挖!从最高领导人的身边开始查起本来无可厚非,在许多情况下,这样做还能充分显示处理问题的公正性。要命的是江充心怀不轨,偷偷地往宫中带进许多小木头人,等查到太子住处,谎称是从太子处翻出来的。查到最后,说皇宫里就是从太子那里翻出的木头人最多,有的还写着皇上的名讳。不是有句话叫“在太岁头上动土”嘛,那太子就是这么好惹的?太子让门客假传圣旨逮捕了江充,并立即开刀问斩。江充到死也没弄明白手中的特权为什么不灵了,因为他忘了这特权是谁给的,那是皇上!皇上是谁啊?那是太子的老爸!特权是特殊人物赋予的特殊权力,皇上是特殊人,太子也是特殊人,他说话比你硬!

江充被太子刘据杀了,宦官苏文得以逃脱,回去就向汉武帝诬告太子谋反。汉武帝急调军队平叛。而太子刘据这时作出了一个错误的判断,他怀疑当年的沙丘事件重演了,自己就像当年的公子扶苏。刘据不想坐以待毙,他打开武器库,武装起几万人,宣称平叛部队是叛军,自己的行动才是真正的平叛。老百姓糊里糊涂的看着打着同一旗号的两派在长安城中厮杀。长安城血流成河,死伤数万。最后,太子刘据战败,带着两个儿子逃到长安城东的湖县。因追捕紧急,刘据上吊自缢,两个儿子被追兵所杀。就这样,一场以文斗开始的运动最后以武斗结束了。

《格格春秋》上说,真正使汉武帝转变思想观念的人叫田千秋,是他向汉武帝说明了事情的真相。田千秋说,太子及两个儿子,包括以前死去的卫皇后、诸邑公主、阳石公主和公孙贺父子都是冤枉的,他们都被人诬陷了。而始作俑者正是苏文和江充。汉武帝惨遭丧失亲人之痛,恨透了苏文、江充。于是,又是一次大清洗,又是一场大流血,参与“平叛的有功人员”全部被杀。至于苏文,更是被点了天灯,活活给烧死了。江充虽然被杀,也被夷灭三族。

后来,老年丧子的汉武帝又在子孙被杀的湖县建起一座宫殿,名曰“思子宫”,用以寄托对儿孙的哀思。还筑起一座高台,曰“归来望思之台”。但人死岂能复生,何有归来之理?剩下的,便只有望和思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尘埃落定:康巴藏族的故事

作者:阿来

一个声势显赫的康巴藏族土司,在酒后和汉族太太生了一个傻瓜儿子。这个人人都认定的傻子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却有着超…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