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河》书评:不合时宜的热血青春
时间:2013-07-26 11:48来源: 作者:满成蛟 点击:
次
华文天下策划再版了张承志《北方的河》,首次读到如此充满理想主义情怀的文字,却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小说中的他何尝不是高中时代好友老杨的真实写照?他内向,他内心充满热情,他偏激,他自卑,但最后他以及我们更多人都不得不向生活妥协。然而妥协的部分
华文天下策划再版了张承志《北方的河》,首次读到如此充满理想主义情怀的文字,却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小说中的“他”何尝不是高中时代好友老杨的真实写照?他内向,他内心充满热情,他偏激,他自卑,但最后他以及我们更多人都不得不向生活妥协。然而妥协的部分,小说在研究生考试前戛然而止,我们不得而知。面对自信得几近自负的青年,我倒希望他感受失败,如此才能认清世界的浑噩。倘若他尚年轻,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前路漫漫倒也可以热血碰撞,碰破头后知晓地厚天高。
以今日视角看,我觉得“她”最后和徐华北在一起是对的,就像最后林徽因和梁思成走到一起,徐志摩和他都是绝对的理想主义者,只是徐志摩执着于那浪漫主义的情感,而他却深爱着这片厚土。“厚土情节”贯穿《北方的河》的始终,这是张承志那代作家集体的情怀吧,故事中他到30岁仍可以理想主义地对未来充满幻想,如今的社会却缺少了那种理想主义的激情,成功学的今天,三十而立要求的更多是经济上的独立,而非理想的达成。在这个言必称钱的时代,谈理想是多么可笑的事,但倘若人没有理想又是多么可悲的事。虽然他的理想,看来有些荒唐,在这个荒唐的当下,无疑也是对我们荒唐生活的点醒。你还有梦想么?梦想又是什么?
张承志的年纪,和我父亲相仿,他们这代人经历了新中国的崛起,看到过主流思想号召下的群情激奋。那种理想主义和激情,更多是一种建设的激情,在祖国从支离破碎中走来的对大好河山的向往。但他们也经历了这个共和国的苦难,他们看到知青上山下乡背后的残破,看到文革对社会生活的侵蚀,但浓重的厚土情节选择性地作出判断。在引言里作出“对于一个幅员辽阔又历史悠久的国度来说,前途最终是光明的”判断,这大概是张承志、张炜等理想主义派作家对祖国的认识。自然这个年纪的作家,他们的爱也走向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两个极端,批判与激情共同构成了社会的阴面与阳面。
《北方的河》中的厚土情结,远胜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程度,那是集体主义的胜利。红卫兵串联走遍大好河山的情节,书中有提到。颜林能够把所走过的地方,讲述得绘声绘色,甚至吸引年幼的他,把终身志向定在了地理学上。这是对那场运动的怀念,但他也深知彼时社会陷入的动荡,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在遇到她时,十二岁的女孩亲眼看到自己的父亲被红卫兵打死,他能做出的辩解是,至少我没有打死过人。如此的解释也显得悲哀而无奈。但到底那种强烈的厚土情节是怎样的强大,我们已经无法具体考究,能从潘鸣啸《失落的一代》等史学研究里看到“革命年代”幕后的动因,以及种种不忍的数据。这些数据,或许是理解那种盲目厚土情绪的重要旁证。但到底,我们是不能亲自感受,对大河的情绪何以胜过小情小爱,不足以成小家何以成就大家。
对祖国的热爱占据了他的所有,以至于他的情感判断里,总让他对北方的河的爱进入偏执,不愿意花心的徐华北在写给海涛的诗歌里提到额尔齐斯河,他觉得唯有他能懂得那些大河,那些大河独属于他。厚土情节,还让他对大河的爱凌驾于对女孩他的爱,在她的自言自语里,总爱以“十二岁的小姑娘”那个沉落在过去的年纪来称呼眼前的姑娘,在大爱面前小爱也就像是在面对一个小姑娘。理想主义占据了他的全部,而他到底是缺乏爱人的能力。
张承志倒是很成功地刻画了如此激进偏激的青年。有如此盲目的自信和豪情,我很乐意叫他少年,但他不是。也很成功地表达出那种理想的热情,但到底我是觉得张承志是在对他的描绘中,试图呈现那个革命热情的年代,那是知青们特有的热情,有些残忍的热情。事实上他并不是完美的青年,他写诗写得很烂,自诩对大河的独享也不得不面对身体的背叛,他甚至不善和人交流,除了大篇幅的自言自语以外,他面对海涛离开时,他甚至想过去打她(因为她为返城而背叛了拥抱厚土),在和A机构门卫大妈争执时,他选择激进地去拍门辱骂,以至于最后他更硬闯书记的办公室,无理地说出那些话。尽管我们能从那前言后语里理解这个青年的渴望与无理,但我们无疑也可以预见前路的坎坷会等着他。毕竟空有一腔热情,不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必要充分条件。
小说在技巧上也颇有用心。你、我、他,三种人称交替出现。不只是他,获得诺奖的法籍华裔作家高行健,在小说《灵山》里也尝试过这种人称的试验。只是《北方的河》里,“你”是用在自言自语的对白里,并非确切地在和虚构的你对话。整个故事的快节奏和厚重的理想主义交织,大篇幅内心独白的写作方式在当今显得很不讨巧,轻文学占据年轻读者的阅读视野时,意义已经不是人们追求的内容,但在《北方的河》里会看到那个时代的真诚。
毕竟《北方的河》是打上历史烙印的作品。就像如今人们谈到青春时,会想到电影《致青春》《中国合伙人》,但为人鄙夷的《小时代》不切实际的生活恰恰成为90后眼里的青春。但在那个时代的青春里,生命都献给了祖国,献给了厚土,献给了集体主义的情怀。那是个模糊个体价值的时代,那是个让人缺少爱人本能的年代,即便是爱情也会想到保尔柯察金与达雅,是啊,那就是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时代。
用今日视角来看《北方的河》里的时代,那个时代体制已开始打破官民关系,除非他硬闯敲传达室的门,大概一个月都难以达成目标。最后青年他闯进书记的办公室,不容分说地让书记帮他办理准考证。书记虽然心中不悦,倒也面对他“这是人民交给您的工作”“您可以再忙一点”“难道您不是共产党员吗”等要求和质问,获得了书记的应允。到底,那个时代的民众还可以以如此方式和官员对话。如今呢?
小说中的理想主义和厚土情节,都成了作者个人经历无法撇开的时代烙印。甚至我们可以揣想,引言里怀疑后带着希望的主题,也和那个思想洪流的时代不无关系。能够在有限的自由中畅快表达,抑或者如北岛等追求自由而转战他乡,你不得不做出选择。有时候,文学不仅仅可以让我们看到某种情怀,更可以透过那些文字,看到一个时代的美好或悲怆。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