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鸿篇巨制《史记》的作者其实不是司马迁

时间:2012-02-09 23:33来源:半壁江原创中文网 作者:阿杕 点击:
中国古代人并没有明确的著作权概念,越古越是如此。这与现代人完成不同,现代人首先关心的是著作权的归属,而古代人首先关心的是著述的观点能否流传。比如中国文化中非常有名的《黄帝内经》的作者,他就将著作权交给了黄帝,以为非如此,其书之医道便不能得

  中国古代人并没有明确的著作权概念,越古越是如此。这与现代人完成不同,现代人首先关心的是著作权的归属,而古代人首先关心的是著述的观点能否流传。比如中国文化中非常有名的《黄帝内经》的作者,他就将著作权交给了黄帝,以为非如此,其书之医道便不能得到流传,而他自己的名字则消失在历史的大海,再也无人知晓了。
  
  古人还不在意抄书,他们的引用经常是完全的,比如《汉书》就抄《史记》,大段大段地抄,只要《史记》有的,班固就抄。当然在他以为重要的地方,还是进行了补充,还是进行了修改。以班固的写作才能,他为什么不以那些原始材料为依据,重打鼓、另开张地重新写来呢?若是现代人,早就有人揭发他抄袭了。这大概与中国最伟大的学者孔子有关,孔子推崇“述而不作”,如果能够“述”——大段地引用,那么就不用“作”——重新写过了。
  
  于是也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司马迁是否也同班固一样,有过这样的行为,《史记》中的文字是否真的都是司马迁的创造?
  
  笔者虽然爱读《史记》,细读《史记》,但是学识有限,不能做出完美的回答。不过经过一番粗浅的探讨,还是了解到了以前不太注意的一些东西。
  
  首先,可以肯定地说,司马迁一定存在班固的那种状况,比如对《左传》他就多有引述,《史记》中的《礼书》《乐书》有许多的文字整段整段地引自《荀子》。在《三十世家》中,经常出现“伐我”等文字,其中“我”字的称呼一定不是指司马迁自己,而是指成为世家的那个国家。这种引用在全书中是很多的,《三十世家》中的大部分文字甚至都有可能是引用的。“述而不作”的理念在司马迁那里仍然是贯彻不误。
  
  其次,有一种情况不得不提,就是他大段大段引述的一些书籍可能在漫长历史中逐渐散失,而《史记》却留传了下来,这让我们最终无法得知司马迁引用的全部情况。在《史记》中,有许多重要的细节描写。这让读者们很是困惑,许多读者经常有疑问,许多事是在几十年、几百年之前发生的,司马迁怎么会知道得那么清楚呢?比如《鸿门宴》就是一个例子,当时宴会中,刘邦怎么坐怎么说,项羽怎么坐怎么说等等都写的非常清楚。于是有人说,《史记》也有司马迁艺术加工的成分。这个说法不能令人信服,众所周知,司马迁被称为古之良史,拥有极为严格的治史态度,他真的进行过艺术加工吗?笔者不同意艺术加工的说法,不同意司马迁也曾合理想象的说法,笔者认为,司马迁本人一定看过许多我们现代人已经看不到的历史材料,包括一些当事人或同时代人的记述材料,根据这些材料,司马迁进行了引用和写作,而决不会是他进行了什么艺术加工。
  
  再次,根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共130篇的《史记》其实缺了10篇。也就是说,这部中国最伟大的史书同《红楼梦》一样,流传出来的其实是一个并不完整的残缺本。由此,史记研究也就带来了一个问题,现代人所看到的完整的《史记》,里面哪10篇是别人补进去的呢?这个问题本文不做详细探究。但是《汉武帝本纪》肯定是后人补进去的,有些篇目的后面有“褚先生曰”,这样的篇目是补进去的可能性非常大。所以,有人读了《汉武帝本纪》之后大发感慨,武断地说司马迁报复心强,就因为汉武帝治了他的罪,所以《武帝本纪》将汉武帝写的很不堪,雄才大略不写,治国安邦不写,只写了好神仙、尊方术、喜封禅。有些人的这样的分析文章写得井井有条、头头是道,只可惜,他们所依据的东西已被公认为不是司马迁的原稿,《史记》是一部残书,司马迁的只有120篇,还有10篇是后人补进去的。
  
  综上所述,以纯现代人的观点,《史记》并非司马迁所著,而是司马迁所编著。(阿杕原创)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IT到DT:大数据与精准营销

作者:文丹枫 朱海 朱德清

以控制为出发点的IT (Information Technology)时代,正在走向激活生产力为目的的DT(data technology)数据时代。以…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