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仍是香饽饽,在年薪10万工作和环卫工间选后者
时间:2012-11-28 19:06来源: 作者:凌国华 点击:
次
择业是公民的权利和自由。但从社会对于公务员和事业编等“体制内职业”的热衷来看,仔细深究,确实令人玩味。与“体制外”职业相比,薪资待遇不是“体制内”职业的强项。公务员、事业编等“体制内”职业之所以受到追捧甚至引发热潮,“编制”所带来的工作稳定
26日,哈市公开招聘的事业编制环卫工人进行了面试资格的现场确认。在确认现场,很多考生都表示,自己就是被事业编制和这份工作的稳定性所吸引,其中一位28岁小伙舍弃10万年薪要当环卫工。(黑龙江晨报,11月27日)
中等以上收入基础上的工作稳定性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在各种职业中,具有“金饭碗”美誉的公务员是首选,事业编则是等而次之的“银饭碗”,在求职者的求职排行榜上都名列前茅。刚刚结束的国家公务员考试中,112万考生竞争2万职位,最火爆职位甚至达到“万里挑一”。但这依然没有阻挡住社会对“体制内”的向往,有坐女友500万宾利车来迎考的男子,只因为未来丈母娘的一句话“考不上公务员别想做我女婿”。如这般被“编制”和稳定性吸引的,今有放弃10万年薪当环卫工的青年,前有放弃15万年薪考公务员的白领,更早还有争做“掏粪工”的女大学生,林林总总的“逆择业”,看中的不外乎是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编制”,以及由此带来的工作稳定性。
择业是公民的权利和自由。但从社会对于公务员和事业编等“体制内职业”的热衷来看,仔细深究,确实令人玩味。与“体制外”职业相比,薪资待遇不是“体制内”职业的强项。公务员、事业编等“体制内”职业之所以受到追捧甚至引发热潮,“编制”所带来的工作稳定性是主因,同时还有“编制”所衍生的一系列副产品,比如社会地位受尊崇、发展前景明朗,以及“体制内身份”对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资源的优先享有权,这还没包括各种暧昧朦胧的“隐性福利”。这些优势,无疑是“体制外职业”所短缺的。人们都向往过一种幸福有尊严的生活,因此热衷“体制内职业”似乎也就合情合理了。
因此,对于热衷公务员等“体制内职业”的现象,不能仅仅作“崇奉官本位”之类的肤浅挞伐,深入分析“体制内职业”诱人的根源,并彻底打破“体制”对于职业人为设定的藩篱,才是冷却“公务员热”等“编制崇拜”现象的根本。一般而言,公务员和事业编制作为“体制内职业”的最佳代表,对于社会稀缺资源的掌控和分配占有决定性地位。即便“体制内职业”的工作特殊性,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地位所带来的对于社会稀缺资源的先享支配性,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侵蚀了公共资源的公益属性。而且,“体制内职业”处于行使公共权力的位置,需要按照人民委托,运用公共权力为公众谋取公共福祉。即便是对社会稀缺资源的优先享用权,也应该是用来谋取公共利益的,如此才能确保公共资源真正回归公益属性。
社会热衷于公务员、事业编等“体制内职业”,更从一个侧面反衬出“体制外”的职业和人群对公共资源的公平享有权受到侵蚀的落寞。一些“体制外职业”的薪资水平或许会比某些“体制内职业”高,但是,根据需求层次论,人们对于职业的要求不仅仅是薪资,还需要稳定性、归属感、社会认可以及自我发展等更高层次的需求。这些“高端需求”,“体制外职业”的提供能力显然比“体制内职业”差了一大截。这或许也是许多人宁愿放弃“体制外职业”的高薪,也要谋取“体制内职业”的编制所带来的稳定、社会认可以及自我发展等“高层次需求”的原因。
十八大报告指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推动“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提升就业等公共资源的均衡分配水平,打破体制对于就业等社会资源分配的人为藩篱,同时强化公民发展平台建设,拓宽上升渠道,对于促进人力资源有序流动、打破社会阶层再生产固化状态,从而在公共资源均衡化分配方面再上新台阶,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民众,这符合公共部门运用公共资源谋取公共利益的本质属性,契合了社会公众的新期待新需求,更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建设美丽中国的题中之义。(文/凌国华)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