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全球,眼下已经有大约1.7亿公顷的土地使用了转基因种子,约占全球现有耕地总面积15亿公顷的11%。转基因技术在南北美洲和非洲的许多地区已大规模产业化。 五。 2013年5月25日,就在享有崇高荣誉的“世界粮食奖”里程碑似地办法给孟山都公司的科学家之前一个月,全球多个城市爆发了针对孟山都的示威游行。据游行的组织方声称,52个国家和436个城市都曾举行集会和游行。很明显,孟山都在农业生物方面的一家独大局面,在全球多国招致了垄断种子专利的指责。 但解决这个问题、保卫民族产业的正确路径是将它拒之门外吗? 一提到转基因的争论,许多业界人士都难免会联想到中国的棉花与大豆这两个截然相反的标本,并以“棉花之胜”与“大豆之殇”来说明科学技术产业化的极端重要性。 前文已经提到,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在“转基因”对于绝大多数国人来说还只是个陌生的科学词汇的时候,中国政府就批准美国孟山都公司的转基因棉花在中国种植。虽然这些洋棉花种子一度占领80%以上的国内种植面积,但依托本国辽阔的市场,国产的价廉物美的抗病虫转基因棉花品种迅速崛起。前后不到10年时间,它们就将孟山都的产品几乎全部赶出了中国。眼下,中国棉农种植的转基因棉花中,国产种子占据了90%以上。 反观大豆,正是因为中国政府迟迟不批准转基因种子的商业化种植,致使国产传统大豆在于廉价的美国转基因大豆的市场竞争中节节败退。直到20世纪最初几年,中国大豆还能够做到基本自给。从2004年起,中国大豆进口量已超过国内产量。之后更是一泻千里,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中国去年的进口量达到6340万吨(其中绝大部分是转基因大豆,约三分之一来自美国),国内产量仅为1300万吨。 令人担心的是,中国的玉米产业眼下正在一步步重蹈大豆政策的战略失误。随着饲料需求的急速增长,自2010年起,中国从过去的玉米净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进口量呈爆炸式增长。而中国进口的玉米中有90%以上来自世界上最大的转基因种植地——美国。因此,农业专家忧心忡忡地指出,如果再不批准转基因玉米的种植,那么用不了几年,来自美国的转基因玉米将会全面击溃国产的传统玉米。 我在这里可能需要稍微作一点解释,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中国加入WTO时承诺过遵守它的相关法律,也就是必须开放大豆、玉米等国内农产品市场。美国由于采用了转基因技术,其大豆和玉米相对于中国的传统生产方式具有显着的价格和质量优势,通俗地说:它们又好又便宜。而WTO没有允许过可以针对转基因技术设置什么特殊的进口门槛,这就意味着,你只能任凭美国的廉价转基因大豆和玉米同本国的传统大豆和玉米放在一起卖。如此一来,谁将被淘汰不是一目了然的吗?只有那些愿意为了逃避转基因而出额外高价的高端消费人群才能拯救一小部分传统大豆和玉米,但这注定只可能是一个小众市场。 中国禁止在国内种植转基因大豆的政策,并没有使中国人免于吃上转基因大豆(及其制品)。相反,现在看来,它的唯一功效就是扼杀了中国本土的大豆种植业,并使中国人更早地全部吃上美国的转基因大豆。 在今年两会期间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说,中国正试图进入转基因市场,但更希望发展自己的转基因技术来满足不断增加的农产品需求。如果真的想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的确有必要从棉花与大豆这正反两个例子中去汲取经验教训。实际上,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已经证明,这是一切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必由之路。 然而,与韩长斌的决心形成惊人的反差,反对转基因的巨大舆论声浪不仅大大地拖了转基因商业化的后退,也已经严重影响到中国转基因生物的科学研究。同样在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透露,过去4年,中国对转基因生物(GMO)的科研资金投入减少了80%,从2010年时的20亿元减少到2013年的4亿元左右。 我并没有兴趣在这里开药方,但我想,就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而言,如果我们真正本着试图解决问题的建设性态度来考量,最终还是只能从食品与环境安全评估、商业垄断审查、商品信息完整披露等几个方面去着手——如果法律法规是齐备的,那就促其落实;如果还有漏洞,那就促其完善。往更大的方面说,我还相信,只有在这些具体事务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取得扎实成果,才是改进国家宏观政治状况的最有效和最可取之策。 令人遗憾的是,据我从一些媒体上得到的信息,虽然那些正义之士不断高喊的“反帝”、“反腐”口号确实迫使中国政府和中国农业部一再作出退让。但在问题的另一面,由于商业利益的驱动,从湖北、海南等地近年来陆续查获的情况来看,无证转基因农作物的种植和交易正在迅速扩张和蔓延。很难想象,这就是“反转斗士”希望看到的结果。写于2014年4月7-9日,发表于2014年4月14日出版的《经济观察报》“观察家”版,略有删节;链接:http://www.eeo.com.cn/2014/0411/259081.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