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斩断官场上的“中庸之道”

时间:2014-07-02 20:49来源: 作者:芳菲 点击:
这种多栽花少栽刺的为官之道被人总结为官场上的“中庸之道”。孔子的中庸之道影响中国几千年。可以说中庸是孔子哲学的基础和最高的道德准则。中庸的主要思想,在于论述为人处世的普遍原则,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恰到好处,这就是中庸之道。与人相处讲究不偏

《贞观政要》载有这样一则故事。西晋时期,惠帝当政,贾皇后专权,要废除司马遹太子之位,司空张华竟不据理力争,只是阿谀附和。等赵王司马伦举兵废除贾后,派人捉拿张华时,张华辩解:“将废太子日,非是无言,当时不被纳用。”赵王使者说:“公为三公,太子无罪被废,言既不从,何不引身而退?”张华无辞以对,遂被斩。(人民日报,7月2日)

这种多栽花少栽刺的为官之道被人总结为官场上的“中庸之道”。孔子的中庸之道影响中国几千年。可以说中庸是孔子哲学的基础和最高的道德准则。中庸的主要思想,在于论述为人处世的普遍原则,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恰到好处,这就是中庸之道。与人相处讲究不偏不倚,但如果把这种处事原则生搬硬套到干部为官中,却是另一种不讲原则的折衷主义。

目睹官场上的生态,干部的考察晋升相对来说是还是比较公平的,新官上任三把火,一些干部一上任便会风风火火大干一场,大刀阔斧进行一场改革,其中固然不乏能够创出一番业绩,赢得一片掌声,但同时锋芒毕露的做法必会伤害部分人的利益,最后落得一个“坏人缘”。因此在干部测评环节中,衡量一位干部是否合格往往不是凭借他们所做的事,而是其人缘好坏,人心向背。继而很多干部学乖了,“一做事就有犯错的几率,做越多的事,错的几率越大”,因此特殊的哑巴官场培养出了一大批不作为的“好干部”。

“如果脑子不装事、心里不想事、手里不干事,不犯事但也不顶事,这样的干部有什么价值?”这是《人民日报》近期一篇文章里的话。那些装事、想事、干事、顶事的干部如果处处遭排挤,得不到重用,这才是制度的悲哀。而那些对上级笑嘻嘻、对下级笑眯眯,做事软绵绵,遇事“范跑跑”,深谙明哲保身的中庸之人,占着位子却不作为的“好好先生”们,实在是典型的“占着茅坑不**”。

“敢于直谏、说真话、做实事、有魄力、敢担当......”具备这些素质的干部才能真正经得住历史的考验。

不腐败不代表不贪,至少你贪的是“名”。作为一个无公权的普通人,中庸之道确实是一种很保险的处世之道,但作为一名占有更多社会资源的干部来说,敢说敢做,虽然得罪了部分人,但若干年后,当人们提起他们,人么会用一句话来慨括那段为官旅程:“他们还是做了不少实事的”。只是这么平淡的一句,却胜过无数。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中外语文故事

作者:吴伟丽

吴伟丽编著的《中外语文故事》作为系列故事中的一本,主要从中外文化名人、汉字、成语、诗词、俗谚语、对联和谜语七个…

发布者资料
李志梅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高级会员 注册时间:1970-01-01 08:01 最后登录:2015-03-06 11:03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