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市日前的一场“电视问政”中,群众对个别干部现场答复的满意率仅为29%。一家门户网站调查显示:近七成受访者认为“百姓问政”沦为“真人秀”。 为何本应拉近与群众距离、树立干部形象和政府部门公信力的“百姓问政”却遭遇信任危机?专家表示,“百姓问政”中,如何应对群众提出的困难和问题是一面镜子,折射的是干部“为民情怀”的多少。(7月13日 新华网) “百姓问政”本是政府、干部与群众交流、沟通,听取群众建议、意见的有效途径,也是广大群众反映问题、表达心声和参政、议政的畅通渠道。可就是这样一个“有效途径”、“畅通渠道”的好做法,却屡屡遭到群众质疑和不信任,原因何在? 笔者认为,一是部分干部宗旨意识缺失、责任心淡漠、服务意识差,没有把群众的事放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只把“百姓问政”当成“作秀”的平台。致使“明天就办”的承诺沦为“空头支票”,“重视解决”的答复变身“官话推脱”, “标准回复”成以不变应万变的“懒政”。恰好“空话、托辞、懒散”三者,正是群众最反感和最敏感的,它们会使群众对政府失去信心、对干部失去信任。这是新时期反对“四风”中出现的新的形式主义,新的“假、大、空”,只承诺不行动,长此以往,群众对“百姓问政”“栏目”必定失去信心。 “百姓问政”作为一个非常好的“群众路线”实实在在举措,本应该成为问政于民、问需于民的舞台,成为检验干部、考核干部、评价干部的平台。各级政府、部门、单位当科学设置、精心安排“百姓问政”相关工作,做好各个环节的衔接工作,不要让不作为人钻空子。同时,启用政治坚定、为民务实的同志负责“问政”相关工作,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细致末梢”。 “问政”不是“作秀”,“百姓问政”当远离“秀场”。官员更多的应该是找问题、查责任,而不是表决心、放空炮,少一点“假”的豪言壮语,多一些“实”的为民服务。还要政府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让“假”无处藏身,让“实”实实在在,重塑群众信心。把“百姓问政”工作做成真正让群众知晓、参与、满意的民心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