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英语退出高考”被误读

时间:2014-05-26 07:46来源: 作者:熊丙奇 点击:
近日,有关“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顾明远称高考改革方案2017年实施,英语将退出统考”的报道成为关注热点。对此,教育部发言人续梅回应称,目前教育部仍在紧锣密鼓地研究制定和完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顾明远本人亦称“被媒体误读”。 这样的“误读”,已经

近日,有关“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顾明远称高考改革方案2017年实施,英语将退出统考”的报道成为关注热点。对此,教育部发言人续梅回应称,目前教育部仍在紧锣密鼓地研究制定和完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顾明远本人亦称“被媒体误读”。

这样的“误读”,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而对于这样的“误读”,不少舆论给予宽容的态度,认为这反映了社会的高考期待。这是很不理性的态度,并不利于推进高考改革。

“误读”首先折射出社会舆论的盲目。稍有常识者,面对目前各方传递的高考改革信息,都不会得到“英语退出高考”这样的结论——英语只是不放在统一时间考试,只是调整考试时间、计分方式,怎么就变成了“英语退出高考”?甚至有一些媒体,就在专家明确说明不能把这称为退出高考后,依旧以“英语退出高考”为题,加以报道,这是负责任的态度,还是炒作、博眼球,制造混乱?

如果说“英语退出高考”是社会期待,那么,这种期待也有些莫名其妙。诚然,我国英语教育教学有诸多问题,包括学生被“一刀切”要求学英语,英语应试教育严重等等,但是,让英语退出高考就能解决问题吗?英语教学的问题,实质是应试教育制度的问题,我国高考实行集中录取制度,高校用单一的分数标准选拔学生,所有学生被纳入一个评价体系,这制造了基础教育的应试教育——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才学什么,英语教育是这样被异化的,同样,其他学科教学也被异化。

有不少人认为,英语退出之后,语文教育会得到强化,这纯属臆想,从表面上看,这样一来,语文的分值会提高,学生会用更多时间学语文,可是,如果应试教育体系不变,语文教育还是走应试教育路线,学生会喜欢语文学习吗?语文教育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公民素质吗?

不得不说,这是一种被异化的高考改革期待。之所以有这种期待,是社会舆论普遍认为,要打破集中录取制度,整体改变应试教育体系,在现实中极为艰难,而由于集中制度不能打破,高考改革所能做的就是学科调整,增加考试科目,或者调整科目的分值、计分方式。这其实是我国过去20多年来一以贯之的高考改革思路,都是进行科目改革。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高考科目从全国命题逐渐走向分省命题,从考7门变为考6门,再到后来推进3+X,3+1,3+2等考试改革,在这一过程中,录取方式始终未变,就是在2003年部分高校试点自主招生,也是将自主招生和集中录取制度嫁接,所谓的自主招生,不过是获得一定的高考录取优惠而已。

如此“改革”的结果,非但没有减轻学生的负担,反而是高考焦虑越来越严重,基础教育的应试教育从一个高度走向新的高度。从改革的实质分析,这些改革是伪改革,甚至反改革。

高考改革的价值究竟是什么?被大家论及的有让高校选拔到合适的人才,减轻学生的负担,引导学校培养创新人才。在笔者看来,这都不是高考改革的核心价值。高考改革的核心价值是增加学生的选择权,在读书时选择课程,在考试时选择考试,在升学时选择高校。扩大学生的学习选择权,就把学习自主权交给学生;扩大考试选择权,就促进考试社会竞争,打破考试垄断;而扩大学校选择权,则建立起高等教育市场竞争机制。而对应学生选择权的扩大,中学必然改变课程体系,实行学分制教育,考试进行社会化改革,大学则自主招生、自主办学。

如果学生拥有选择权,每个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科目,报考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而大学也结合自身的定位,对申请者提出不同的学科和学科成绩要求,这就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拿英语来说,有学校会提出英语科目要求,有学校有的专业则不提出,学生则自主选择是否学习(或者在达到一定基本要求之后,拥有是否选择更大难度英语的权利),这不就摆脱了一刀切被要求学习,以及为升学而学习的问题吗?

我国于2010年制定、颁发的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所提到的高考改革思路,针对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明确提到了推进考试招生相对分离,探索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的考试招生新模式,这一改革思路,就是要求政府部门放权,扩大学生选择权、学校自主权的思路,但遗憾的是,过去4年来,没有任何放权改革的实质行动。

也有不少舆论认为,当前的集中录取制度,是最不坏的制度,如果推进考试、招生分离,实行高校自主招生,会出现更多不公平,人民大学去年出现的招生丑闻,就是一例。可问题是,人民大学(以及其他学校)的自主招生,根本就不是自主招生,是和集中录取制度嫁接的自主招生,考生的选择权没有丝毫增加(获得资格的学生必须参加高考,一个学生只能获得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更需要大家理性思考的是,一个招生制度,是在受教育者拥有选择权时,权力会被监督,腐败会得到遏制,还是在受教育者没有选择权的时,权力被会监督、限制,腐败会得到遏制?目前高考招生中的腐败、潜规则,是受教育者拥有选择权(进而拥有监督权、评价权)情况下产生的吗?如果学生没有选择考试、学校的权利,谁会尊重学生的权利?

不愿推进考试招生分离的高考改革,最根本的原因,是维护现有的教育权力和利益格局,而我国教育改革,还没有建立要求权力部门必须放权的改革机制——改革就由教育行政部门主导,而教育行政部门本就是要求放权的对象——在目前行政主导的改革机制下,高考改革的话题,也从探讨如何推进招考分离,又回到学科改革上,而结合社会舆论的情绪,英语学科改革,就这样被提出。但大家不要忘了,英语改革,说到底还是科目改革,此前20年高考学科改革实践都未成功,难道改英语科目就会成功?所以,相对于关注英语科目改革来说,还不如关注怎样建立教育改革的机制,只有建立改革新机制,才能切实推进政府放权,而放权才是改革的核心所在。


顶一下
(13)
92.9%
踩一下
(1)
7.1%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像他们那样工作——能力·业绩·品牌

作者:吴伟丽

《像他们那样工作——能力·业绩·品牌》主要由能力篇、业绩篇和品牌篇三部分组成,通过分享名人故事,让我们和主人公…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