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活动中,我省各地结合实际,创新活动形式,推动各级党员干部到困难集中、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倾听群众呼声、化解矛盾纠纷,构建“走基层”全覆盖格局。(四川日报网 7月28日)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四川省创造性地开展“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活动,赢得了各方好评。群众们普遍反映,“走基层”走出了干部好作风;干部们纷纷表示,“走基层”走进了民心。 近期以来,四川省推行了一系列接地气的工作法,例如四川凉山州推行的“干部带被褥走到百姓家门口”活动、甘孜州党员干部与20万农牧民“结亲”活动,省级机关干部驻村帮扶活动等…这些“走到群众身边、标准由群众制定,工作由群众监督,业绩由群众评判”的“贴心”工作法,都是一些实实在在为民的服务举措,这些“实货”,必定会让群众困境得到很大改善,干部队伍形象很大提升,干群关系得到很大改善。 为何会有如此显著的成效,在笔者看来,是因为他们分清了角色、找准了定位,因为干群关系本就应是一种相互信任、相互依存、不可替代的鱼水之情”,在笔者看来,就是这十二个字“群众依靠干部,干部造福群众”。 的确,党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干部境界高不高,直接决定着群众生活好不好,如果老是“浮在下面的上面”,就会始终不懂基层、不接地气,也会始终是会与群众隔一层,所以,笔者相信,广大党员干部只有从生活的细节着手,找准了定位、分清了角色之后,才能真正沉下心、俯下身,当好群众的“贴心人”。 众所周知,基层工作可以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来描述,人们都用“铜头、铁嘴、蛤蟆肚子、飞毛腿”来形容基层干部,基层干部就实是与老百姓接触最多最紧密的群体,因为,每一项工作都与他们有关,每一项任务都要靠他们消化解决,大到方针政策,小到夫妻吵架,百姓有困难、有需要、有委屈、有矛盾都会第一时间找他们,一个“小家”是否安定,“家人”是否团结,很大程度都取决于基层干部的责任心和执行力,由此可见干部真正融入基层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 因此,笔者认为,作为干部深入基层以后,就要以“针”穿起“千条线”,以“实干”为群众撑起一片天,真正发挥好穿针引线、大伞遮雨的作用,要找准定位、分清角色,将“俯首甘为孺子牛”牢记心中,将百姓所想所盼之事刻入脑中,带着热情、深情、真情到群众困难多、民生难题多、社会矛盾多的地方, 心贴心嘘寒问暖、面对面听取意见、手把手解决问题,才能无愧于“党员干部”这个称谓,也才能真正得到群众的真心和厚待。(文/雨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