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2013年下半年的“奶荒”之后,鲜奶价格曾一路飙升至5元/公斤,很多奶农都花高价买入了奶牛。但2014年下半年以来,生鲜乳价格却连续下跌。由于鲜奶滞销,奶农不得不杀掉怀孕的牛,把交不上去的鲜奶提到养牛小区周围的田里倒掉,还有的卖给人喂猪。(华声在线1月6日) 新闻图片中这汩汩流下的鲜牛乳,就像奶农们乳白色的泪水一般。由于大型乳企开始倾向自建牧场控奶源,中小规模养殖及散户养殖面临着巨大的鲜奶销路问题。如今,这个问题日益凸显。奶农投入了大笔资金和大量血汗,却遇到了养殖业困境。 同样的窘境,果农、菜农、粮农们也曾经遇到。往往在看好市场后,投入资金和劳力,准备享受“丰收”的喜悦时,被下跌的价格泼了一盆透心凉水。这种大农业生产中的共同心酸有着很深层的原因,我们还需要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入手,不再让现代农牧养殖业“泪光闪闪”。 但“谷贱伤农”是由于粮食刚性需求的线条缺少弹性,这与奶牛的亏损不同。随着国内乳企业与国际接轨程度加深,国际市场的乳品价格对我国乳制品行业的影响很大。如果进口的鲜奶或奶粉价格低于国内收购奶价,那么国内企业极有可能选择进口奶源。加上国内奶企现在境外的牧场数量也增加了,规模也扩大了,散户养殖奶牛的农民将会很难找到鲜奶的销路。所以“奶贱伤农”的原因基本上可以总结出来,相对应的,我们可以通过调整畜牧养殖业产业结构,在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上构建“大农场”机制,来推动我国农村地区的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新闻中有提到奶牛养殖的“小区化”管理,但农民普遍觉得没有安全感,笔者认为,这是因为农民只是托管,而没有直接参与到小区的运作和管理当中去。参与感不强,责任感相应的也不能提升,农民的积极性也不能调动起来,导致农民对小区方式不认可,集约化养殖得不到有利发展。而大农场机制推广后,地方政府可以组织农户直接参与到“合作社”当中来,从农业生产资料的批量采购、到交易信息的通畅交流、再到农业与加工业的密切合作,农村信息化会得到很好地发展,农户在市场中的话语权也得到加强,可以更迅捷地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农产品的养殖方式或者数量,提高产品质量。 正如新闻中所描述的那样,奶牛怀孕9月,从小牛到能出奶需要2年,奶农1万6、7买的牛,现在6千块就卖。这么长的投资间隙不适合小型农户的发展或者收入提升。当务之急就是推广由奶农亲身密切参与的“大农场”解决奶农的产入平衡问题。他们抱着积极美好的心态投入到奶牛养殖的行业中,不能让他们的辛勤劳作付之东流,不能让他们的心血汗水一无所获。同时,地方政府也应在农牧业部门的配合下,积极为奶农铺就销路,并统筹调整养殖产业的产销结构,更好地遏止由于产品价格浮动给农民带来的亏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