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到5月7日,按照四川省委统一部署,部分省领导分别前往泸州、广安、阿坝等联系点督查调研扶贫开发工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润秋强调,要进一步建立与巩固精准扶贫的观念,确保每个贫困村有驻村工作组、每个贫困户有干部帮扶;增强扶贫对象“造血”功能,使他们掌握脱贫致富的门路和技术,加强已脱贫对象抗风险能力,不再因病、因灾返贫。(四川日报5月12日)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说法,意思就是说,学习效果的好坏,教师的教只是外力作用,学生的学才是内在动力。扶贫工作同样如此,政府是主导,贫困群众是主体,扶贫工作的成绩就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近年的党政工作中,从中央到地方,都把对贫困群众的扶贫攻坚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总是设身处地地替群众着想,恨不能将所有的信息、资源、技能贯注于贫困群众身上,让其瞬间摆脱贫困。 但是,从实际的实施来看,效果却差强人意。一是个别心怀鬼胎的官员,打着扶贫的幌子,捞取着一已之私利,贪污腐败、塑造形象工程、优亲厚友、假公济私、官商勾结等等,导致扶贫资金进入了私人的腰包。二是部分部门和官员大走形式主义的路线,充当了一个不称职的二传手的角色,在逢年过节之时送点钱送点粮了事,在项目方面不顾群众真实意愿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从始至终,与群众面谈可能就前后不到5分钟,让扶贫工作流于形式而没有实质意义。三是在帮扶对象上,以上级上报的名单为准,上级部门或官员没有深入实际走访了解,导致帮扶的对象要么是基层官员的亲属,要么是基层官员的近邻,要么是个别不太好安抚的群众。四是此类送钱送粮式的扶贫帮扶工作,让部分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之徒享受了这份帮扶,有可能帮扶干部前脚下刚走,他们后脚就进了茶楼酒肆,变相地助长了懒惰、攀比等歪风邪气。 由此不难看出,在扶贫工作中,基层政府和贫困群众两方面都存在一些不太妥当的做法。这就好像一个小孩学走路,如果其本身不想不愿不努力,最终效果也必然好不到哪里去。扶贫工作同样如此,要想效果好,关键之处就在于群众自己要有改善的愿望、要付出辛勤的努力,只不过,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基层政府要在方向、方法等方面加以引导罢了。 因此,笔者认为,“打铁还需自身硬”。针对扶贫工作,我们要理顺政府主导和群众主体之间的关系,而不能“越俎代庖”,来个家长式的包办。对因懒惰、因贪图享受、因不愿吃苦而致贫的群众,把他们纳入贫困群众来帮扶本身没有错,只是目前的帮扶方式错了,对他们,就应该采取多种有力措施加以教育,促使他们从思想上克服懒、散、奢、逸,自已动手,勤劳致富。对本身能力所限或因病因灾因地理环境等原因导致贫困的,就以政府为主导,适当给予政策、资金、项目扶持,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大搞基础设施建设、大搞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培训适用技能和宣传最新致富信息,由内而外地帮助他们提升致富本领。 唯有如此,我们的扶贫工作才事半功倍;唯有如此,我们的扶贫工作才能“药到病除”;也唯有如此,我们的全面小康才能早日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