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直关注云南鲁甸地震。我承认,起初,这起灾难在内心冲击力没有现在这么大。对此,你可以去大骂我太麻木了。连我也恨自己的心在灾难面前没有一下子柔软起来。 随着太多细节故事呈现出来,悲伤又溢满我的心灵了。特别是在告别人群喧嚣的时候,一个人面对鲁句地震那些惨烈的画面,很快就联想起以前自己在雅安地震灾区采访的经历,心灵就被濡染了,长久干涩的眼睛又潮湿起来,又拧出纸巾,不停擦。 我不想写任何悲情的文字了。之所以说出这种情绪,是因为它附带着一个结果,就是让自己沉静下来,思考人生。用这样的词,会被笑话的。但我确实是在认真地想,比如,为什么平时生活就过得那么漫不经心,活得那么粗糙麻木呢? 不妨再来看看鲁甸地震中这些情境: 一个10岁的小女孩,名叫杨正巧,为刨出被埋在废墟的哥哥,手指都弄断了,她说,“哥哥就是家里的主心骨。”这句话,透着不符合她年纪的成熟,摧人泪下。 一位20岁的小姑娘,名叫田应先,为救一位邻家的小男孩,冲进土屋,在最后一刻,将男孩高举送出,然后,消失在房屋倒塌掀起的黄色烟尘中。挖出时,她双臂保持救人姿势。 一位44岁的社区党总支书记,名叫唐正云,他的8名亲人在地震中丧生,因为坚持抗灾,他都没空去参加葬礼。 …… 我不想再做更多的罗列,更不愿描摩其中的细节,每次碰触,都有令人锥心的疼痛了。那些充满惨烈情境的文字画面,在汶川地震时就铺天盖地的呈现;那些充满悲伤绝望的灾民,在雅安地震现场我曾无数次面对面。 很显然,地震中顿逝的生命,至纯的亲情,神圣的大爱,一下子就反照出太多关于日常生活的庸常、鄙陋与自私。是的,我们有太多日子都过得没有价值意义,太多值得珍惜的情感随风而逝。 问题是,心灵麻木到需要地震这样灾难悲情去冲击才能短暂的清醒,这又是何等的悲哀呀。它从另外一个角度寓示着,过去的灾难故事没能形成一种固化的力量,去改造我们的价值观,去健全我们的精神人格,去驱动我们选择更有品质的生活方式。 不是吗?每天,我随便翻看新闻,总能见到血亲残杀与邻里缠斗,看到“老虎”被打“苍蝇”被捉。可是,身边有太多人,依然活在争权夺权之中,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那种逼仄狭隘的幸福观,那条通往所谓“成功”的道路,每天都在埋藏着太多的亲情伦理和良心责任。 我们的生活太需要指正和纠偏了。本雅明曾说,“要寻求指教得先会讲故事,编织进实际生活的教诲就是智慧。”这说明,故事对人心进行开启和感化是有着重要作用的。台湾作家杨照还写过一本书,就叫《故事照亮未来》,也就是在用说故事的形式传播观念,普及常识,诉诸智慧。 未来有多远,我不知道。但是,我很清晰,在过去短短几年之中,地震的大灾难,曾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多次发生, 每一次都呈现给人们太多足以警示灵魂的故事,可是,观照我们当下太多庸常、鄙陋与自私的生活,不得不说,那些故事并没有真正照亮现实。 我们活在当下,我们很难去阻止“天地不仁”,但是,我们真的不应该用无数次重述的灾难故事,来提醒自己去审视自己的人生有哪些是不值过的。更糟糕的是,我们的身边甚至还活着太多人,就连这样的灾难故事,也激不起柔软心灵和悲悯意识。从某种意义讲,身边站着这样的人,也是一种危险。 所以,每一个灾难故事都成为我们现实人生的重大警示。故事改变观念,故事改造现实,故事照亮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