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文《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说明啥?》引来网友一个疑问,为什么偏偏是八十回后的篇幅遗失了,不是前八十回呢?这个问题问得好,虽然有些较真儿。
刚好,我手里的《脂砚斋批评本红楼梦》里有段话,可以说明,即使是前八十回,其实也是残缺不全的,原文如下:
《红楼么》的版本比较复杂,归纳起来有两个系统。一是带有脂砚斋批评的80回抄本。迄今为止,发现的抄本有十几种,如“甲戌抄阅再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即甲戌本),“已卯冬月定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即已卯本)、“庚辰秋定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即庚辰本)等。这些抄本,大都残缺不全,有的只有几回,其中最全的“庚辰本”,也只有七十多回。一是经过程伟元、高鹗整理、增补的120回刊本,有程甲本(乾隆五十六年刊本)和程乙本(乾隆五十七年刊本)。此后,《红楼梦》的印行,均以120回味蓝本,成为当今通行的版本(见凤凰出版社《脂砚斋批评本红楼梦》出版说明)。
通过这段话,可以知道:
第一,即使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前八十回也是残缺不全的,是通过各种版本“拼凑”起来的;
第二,这就再一次证明了《红楼梦》在民间流传的混乱和无序。曹雪芹的小说原本(全本)对于古代必须口手传抄的方式来说确实是过于庞大了,其工作之艰辛和耗时,不是我们现在依靠打印、印刷、复制和扫描的人所不能够想象的,所以,我以为古代那些喜爱《红楼梦》的人也是挑挑拣拣来传抄的,一般不会全部抄阅,那样工程浩大,甚至可能是你抄一部分我抄一部分,将来希望合起来成为一部完本,共享着读,即使如庚辰本这样的善本,也没有完全抄完,因为条件也不允许一个人独占原本全本,慢慢抄完的。或者说好了专门抄后面这部分的,抄好了,几代过去遗失了也有可能;
第三,早期的《红楼梦》传抄,完全是喜爱者的自发的行动,其传抄和保存能力极弱,也许没有抄完,也许抄完了老子喜欢,儿子不在意,至孙子一辈就视之若粪土了,所以即便有人抄完了全本也不一定得到保存;
第四,按照传抄的顺序,只可能是从头到尾的抄,当然前面被传抄和保全的可能性是最大的,因为太耗时耗力,而后面的部分,有可能精力所限就没有抄完,或者还没抄完呢,就把原稿给丢了,也是可能的,或者还没抄完,就因时间限制被其他人拿走了去抄,而所有的寄希望一个人完成的传抄者几乎都是抄不到八十回以后就被其他人拿走了,于是造成这样一个后果,所有寄希望独立完成的人传抄的都是残本,抄不全;而所有寄希望合作传抄的人,虽然完成了传抄,但在他们手里,其实还是一部分,是残本,只有所有人的抄本合起来才是全本,他们那一代还可以实现这样的全本,但几代过去,儿子孙子,家庭变迁,悲欢离合,也就变成真正的甚至是无头无尾的残本了;
第五,如果前八十回都是好多个抄本拼凑起来的,这就为我之前曾经论述过的,前八十回尤其是七十到八十回间有篡改嫌疑提供了支持,比如贾母过什么八旬之庆呀,比如柳五儿死了后来又复活了呀,这说明,在程伟元和高鹗整理续写以便出版完整的《红楼梦》的时候,为了使自己的后四十回续本看起来和前八十回比较吻合,而前八十回又是残缺不全的,即便是庚辰本也只是到七十多回,所以,程伟元和高鹗是很可能在前八十回尾声也就是七十到八十回做些小修改的,而包括贾母的年龄问题(参见拙文《《红楼梦》中贾母之死年龄遭篡改》)和柳五儿的生死问题(参见拙文《《红楼梦》里柳五儿的命运》),都可能是这样造成的。
当然,120回版本毕竟标明了程伟元、高鹗的续本,所以,这样的小修小补依然不能弥补原着和续本之间的裂痕,比如第五回判词和后来高鹗设计的众人的命运,有太多的出入,这个高鹗他们就不能改了,一个是原本流传甚广,改不了,一个再改就不是续本,就变成全面的篡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