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介绍了综合管廊的概念及其当前国内外发展趋势和现状,阐述了综合管廊的建设意义,并针对六盘水市综合管廊试点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促进我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关键词】综合管廊 建设 建议 在全国2015年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竞争性评审中,六盘水代表贵州省参加住建部、财政部共同举办的多轮评审及专家答辩,过五关斩六将,终于战胜众多实力强大的大中城市,最终与厦门、海口、沈阳、十堰等十个城市一并荣获全国首批、西南唯一的 “地下综合管廊” 建设试点城市。成为试点城市后,我市不仅可获得中央财政连续3年、每年3亿元的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专项资金补助;同时将有力地刺激和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功能,改善市民生活质量,提升六盘水的城市运行水平、投资优势、发展潜力和区域档次。本文将从综合管廊的概念及其当前国内外发展趋势和现状,来阐述其建设意义,并针我市综合管廊试点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对策,以促进和优化我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一、综合管廊概念及意义 (一)地下综合管廊概念 地下综合管廊又称共同沟,是实施统一规划、设计、施工及后期运营的系统工程,是建于城市地下用于敷设市政公用管线的市政公用设施,涵盖给水、排水、燃气、热力、通讯、电力等共八类诸多城市管线,被称为“城市地下管线之家”。地下综合管廊设有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和监测系统,实施统一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彻底改变以往各自建设、各自管理的零乱局面。综合管廊的建设不仅消除了通讯、电力等系统在城市上空布下的“蛛网”以及地面上的电线杆、高压塔等,而且避免了酸碱腐蚀和日光氧化,延长了管线的使用寿命。 (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意义 综合管廊是目前世界发达城市普遍采用的城市市政工程,是一种集约度高、科学性强的城市综合管线工程。推动综合管廊建设发展,对提高地下空间利用率、拉动经济增长、确保城市正常运行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种新的提升,其实施意义重大。 1.减少管线重复建设浪费,提高地下空间利用率。地下综合管廊的意义在于充分地利用了地下空间。建设地下管线综合管廊,可以极大地提高地下空间利用效率,避免“拉链路”的反复出现。建成后,涵盖给水、排水、燃气、热力、通信、电力等绝大多城市管线,几乎都可以从地下管廊通过,以往市民常常见到的“拉链路”将逐渐成为历史。 2.拉动经济增长,成为城市建设转折点。管廊建设的不仅拉动经济增长,还是城市建设的拐点和转折点。当前,经济形势严峻复杂,下行压力越来越大。稳增长不仅需要基建投资,更需要有效基建投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是从稳增长的主线出发,属于“有效基础投资”,可以说是最顺应“大趋势”的主题投资脉络。除间接拉动的投资,其直接拉动的钢材、水泥、机械设备等方面的投资,以及大量的人力投入,带动就业、惠及民生,极大地拉动地区经济增长。此外,管廊的建设将成为城市建设的拐点和转折点,从此,我们的城市建设将告别过去那种在地下乱拉乱设的状况。 3.增强城市功能,提升城市运行质量。推进综合管廊建设,加快城市供水、排水、防洪、供热、电网、垃圾处理等设施扩能改造和老旧管网更新改造步伐,可以全面提升现有设施的服务水平和处理能力,对于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动能,提升城市品位,打造群众心目中的 “民心工程”都有重要意义。 4.提升城市潜力,吸引资本注入。城市管网被称为城市“生命线”,担负着信息传输、能量输送、废物排泄等重任,是保证城市生活正常运转的基础性工程设施系统。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可以显著降低管网事故率,大幅提升应急防灾能力,避免重大事故发生,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吸引资本注入,将有助于带动新的经济增长,助力“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将大有裨益。 二、国际国内综合管廊现状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说:“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这句话说得十分深刻。其实,不管是下水道还是地下管网,虽然看不见,但它的状态如何,却折射出一个城市的竞争力和一个城市领导者的责任心。诚然,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在国际上早已是一个成功的典范,其建设的意义在于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节省投资,对推动经济发展、改变城市面貌、保障城市安全等都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其实,在发达国家,综合管廊已经存在了一个多世纪,并越来越完善。早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巴黎为了解决地下管线的敷设问题和提高环境质量,就已开始兴建地下综合管廊。此后,英国的伦敦、德国的汉堡等欧洲城市也相继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日本也开始了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而且不断增长。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起步较晚,1958年,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地下铺设了1000多米的综合管廊。1994年,上海市政府规划建设了国内第一条规模最大、距离最长的综合管廊——浦东新区张杨路综合管廊。2006年在中关村西区建成了国内第二条现代化的综合管廊。之后,深圳、苏州、沈阳、青岛、南京、珠海等地也陆续开始探索并建设这百年不落伍的“地下基业”。国际国内这些成功的建设经验也为我市的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提供了借鉴和思考的地方。 三、对我市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议 作为一个因“三线建设”而崛起的新兴能源原材料工业城市,由于当地战备需要及“先生产、后生活”思想的影响,城市基础不完善、功能不配套,城市排污、道路等设施历史欠账太多。近几年,我市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但城市基础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下管线建设仍然在以混乱无序、粗放建设管理的方式延续。城市道路“拉链式”的反复开挖填埋,不仅严重破坏了城市形象,制约和影响了管网建设速度,同时对不可再生的地下空间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同时,随着城市扩容,所需的地下管线日渐增多,城区地下已经密如蛛网的各类管线还在有增无减。各类管线的需求快速增长,竞相争夺着有限的地下空间,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管线运行故障、工程施工事故不断,不仅使国家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也严重威胁了城市安全。 当前,我市正积极打造百年不落后的国际标准旅游休闲度假城市,应当按照世界精品城市的标准去规划和建设,以“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搞好地下综合管廊的规划与建设。 (一)高起点规划,加强统筹管理 在城市建设中,城市管理者必须始终既立足当下又谋划未来。城市地下管线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全国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建设是兴市利民之举。这是给子孙后代留下的一笔珍贵遗产。我们要将基础设施做到一步到位、百年之后也不落后,充分体现六盘水市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具体规划设计中,我们应坚持高起点规划、新老区统筹,积极建立城市地下管线综合信息系统、编制《城市地下管线综合规划》并加强与地下空间、道路交通、人防建设等规划的衔接和协调。此外,还应出台《城市地下管线管理办法》和《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等,加强统筹,科学管理,全力以赴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以实实在在的创建成果回报人民群众的期望和重托。 (二)全方位改造,消除安全隐患 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中,还应加大老旧管线改造、加强全方位维护力度,消除安全隐患。要对使用年限超过30年、材质落后和漏损严重的供排水管网及时改造,并推进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和建设,暂不具备改造条件的,可以建设截流干管,适当加大截流倍数。此外,对存在事故隐患的供热、燃气、电力、通信等地下管线要及时进行维修、更换和升级改造;对存在塌陷、火灾、水淹等重大安全隐患的电力电缆通道也要及时进行专项治理改造,并积极推进城市电网、通信网架空线入地改造工程,加快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数字化改造。通过全方位改造和维护,降低管网事故率,消除安全隐患。 (三)多层次筹资,解决资金瓶颈 建地下管廊投入大,成本回收期限漫长,收益也是细水长流。为解决资金瓶颈,可以采取多层次、多元化筹资办法解决建设资金。 综合国内外城市的情况,建设地下管廊主要有三种投资模式:一是政府投资。如台北市成立了地下管廊基金用以推动综合管廊的建设。但就目前的经济形势,投资不能仅靠政府“包打天下”。二是企业投资。如北京科技园区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在中关村西区进行地下管廊建设和地下空间开发。三是多方投资。如日本规定:地下管廊建设投资中的40%由道路部门负担,其余60%由使用地下管廊的各管线单位按比例承担。 就目前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探索在本着公共利益最大化原则基础上采取PPP模式下多方合作的“A+B+……N模式”,解决政府财政压力。PPP本质上是多方共赢的一种模式,既有利于公共部门在有限预算的约束下提供更高质量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也有利于社会资本获得合理的收益。在PPP模式下,社会资本还可以发挥管理、技术、融资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优势,通过提高项目效率从中获利。 我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六盘水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管理及营运费用收取使用办法》、《六盘水市地下综合管廊管理与保护条例》等配套法规条例,以达到明确地下综合管廊的主管部门及其职责,明确地下综合管廊建成后地下综合管廊管理主体与管廊内管线的运营管理、费用分摊、信息化、管理维护等具体工作的运营管理模式。 四、未来展望 建设综合管廊引起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多次提出明确要求,国务院连续发了两个基础设施和管线建设的文件。显然,在当前缺乏更有效的投资项目情况下,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无疑成了拉动经济增长新“引擎”,不仅有利于遏制中国经济增速下滑,更有利于提供城市居民生活幸福指数;而且,这种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是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长久惠民工程。 地面建筑仅是城市的“脸面”,地下综合管廊更是城市的“良心”!作为全国首批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极目远眺,当城市的经络与血脉被打通,梗阻变通途,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更加美好的六盘水城市的明天即将来临! (本文获2015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六盘水分会二等奖) 作者简介: 王华,男,写作,贵州盘县人。生于20世纪八十年代末,笔名野芳、钟新等,擅长诗词、散文、论文等创作。先后在《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文明网》《贵州日报》《贵州民族报》《贵州宣传》《中国凉都》《当代六盘水》《六盘水日报》《乌蒙新报》《新都市文学》《草海文学》《西望文艺》《凤鸣钟山》《凉都雅韵》等发表诗歌、散文、评论等作品10余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