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N如何报失联
马航事件新闻报道样本
截至3月19日,马航飞机失联已经12天。
这12天中,众多国际知名媒体都对该事件进行了全方位的跟踪报道。但要论起独家率、转发率甚至是新闻专业度,美国有线电视频道(CNN)可谓个中翘楚。
CNN究竟用怎样的流程在处理新闻突发事件,又如何运作跨国记者站实现“非主场专业报道”?重青记者整理并分析了CNN报道马航事件全流程,希望借此找出CNN国际新闻报道之规律。
大牌记者上前线
3月8日,马航失联消息传出后,全球媒体的直接反应都是联系到直接当事人,CNN也不例外。因此,他们派往前线的第一梯队记者都相当“大牌”。
以在当日12:41就直接采访到马航运控副总裁的记者Tom Watkins和Chelsea J. Carter为例,两人都为“元老级”。Tom Watkins在CNN工作年限长达23年零8个月,期间参与无数新闻事件报道;Chelsea J. Carter虽说刚加入CNN3年,但之前在美联社有将近8年的驻外记者经验,参与报道过伊朗战争等重大新闻事件。
并且,这两位记者擅长的报道领域也与本次马航事件息息相关。Watkins是美国医学记者协会、美国科学作家协会会员,拥有丰富的科学和医学知识。而Carter由于常年关注军事领域,在军方人脉和军事常识上也远比一般记者更胜一筹。
医学救助、航空知识科普、军方搜救,这三个领域几乎涵盖了飞机失联将可能出现的所有进展。因此之后他们发回的报道,才能直击“燃油耗尽的时间估算”、“搜救展开的坐标范围”等确切的新闻事实。
除开“大牌”核心报道组,在第一阶段的报道中,CNN迅速调集全球42个记者站中跟MH370航线有关的所有采访力量。因为直击新闻现场的最有效手段,永远是采访的第一手资料。
驻伊斯兰堡记者Saima Mohsin登上搜救飞机并采访了马来西亚国防部长,纽约记者Anderson Cooper采访了马航副总裁,驻吉隆坡记者采访了情绪崩溃的乘客家属,驻香港记者Frances Cha甚至采访了香港科技大学的无线通讯专家分析飞机失联的所有原因。
可以看出,在报道的第一阶段,CNN记者无论身在何方,秉承的信条就是找到身边跟“飞机失事”最有关联的人,尽量全角度呈现飞机失事的相关细节。不管是直接或间接关系,先将前线一切信息源整合发送给受众后再说。
创新策划外围报道
3月15日,当马航失联事件进入第8天,位于事件中心吉隆坡的记者们除了马航新闻发布会之外,鲜有新料。这时,便到了CNN驻美国记者全线发力之时。
这一阶段,除了采访源选择,有效、刁钻、新奇的报道角度成为重要标准。
3月8日到3月14日期间,洛杉矶记者Alan Duke采访退休商业飞行员Jim Tilmon和CNN航空分析师,CNN驻纽约记者Brian Stelter采访了航空记者Robert Hager、乔治华盛顿大学媒体与公共事务学院主任Frank Sesno、纽约精神科医生Dr. Gail Saltz等一系列外围人员,重点在于从航空知识、心理健康、舆论影响等不同侧面,分析与失联航班相关的种种可能未来。
CNN驻美国记者首打科普牌,而CNN最科普范儿的报道要数3月16日有关马航失联飞机轨迹的电视报道。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3月15日在记者会上披露了马航失联飞机的两条可能轨迹,之后CNN邀请美国气象学家查梅尔讲解马航航班如何定位在两条弧线上。既切合事件热点,又让观众觉得有深度。
科普式报道并不是CNN外围报道的主要内容,体验式报道也是它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
当采访家属的报道成为众矢之的,如何才能让观众获得体验式情感刺激?CNN驻加拿大记者独辟蹊径,从飞行员的角度将观众带入事件情景中。3月18日,CNN驻多伦多记者跟随加拿大飞行员进行了模拟客机低空飞行躲避雷达的体验,得出飞机躲避雷达难度非常大的结论。
采访中,CNN记者在模拟机舱侃侃而谈,飞机操作界面板上闪烁的红灯绿灯,耳边巨大的噪声,还有身边真实的飞行员在操纵飞机,一切都把观众带入对马航MH370飞行员操作时的想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