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央视春晚,看或不看都很纠结
时间:2011-12-23 18:02来源:半壁江原创中文网 作者:胡志平 点击:
次
龙年大年三十,春晚可以不看,喝点小酒,放放鞭炮,打打麻将,斗斗地主,上网聊天,时间照样打发。可是,春晚毕竟伴随了我们30年,怎能一下子就轻易放弃?到了三十晚上,央视正在播得热闹非凡,有谁能耐住性子不理不睬?唉,到底看,还是不看,真是让人纠结!
1984年,央视春晚办的不错,但那时候家里没有电视,看过的人都说好,我心里痒痒,就从每月几十块钱的微薄收入里勒,硬是勒出四百块钱买了台14寸的黑白电视机。虽然春节已过去两个多月,不过那时电视节目不很丰富,仍在一个劲儿地重播,我也就“后补”了眼福。不看不知道,一看很惊喜,从未有过的视觉冲击和听觉震撼,令我兴奋不已,百看不厌。
从此,看春晚就成了每年过年的首选,酒可以不喝,饺子可以不吃,春晚不能不看。一晃,就是近30年。然而,这几年看春晚的感觉,越来越没有了当年的那种亢奋了,越来越爱“鸡蛋里挑骨头”了:歌舞年年在出新,号称民族化,却没有民族味儿,如同过眼云烟,难以流行;相声折腾来折腾去,折腾得早已面目全非;小品后来居上,开始还算说得过去,但是让那些一成不变的几个老面孔给闹腾的,越来越胡里花哨,再加上央视主持人的“滥竽充数”,更觉乌烟瘴气。
其实,春晚搞了近30年,历届导演班子都是很卖力气的,都想办的最好,观众也是年年翘首以盼,都想大年三十美美地享受一下这顿“文化大餐”。但为什么这几年在“看还是不看”的选择上越来越令人纠结呢?观众不是专家,难以弄得明白,导演组似乎也没个辙,使出了浑身解数,观众还是不买账。龙年春晚,央视把权力交给了哈文领衔的80后导演团队,希望用青春、朝气、激情,向春晚致敬。导演组欲将龙年春晚平民草根化,打算语言节目不超10个,晚会现场也准备恢复83年那种“圆桌”聚会形式,让观众打开电视机仿佛回到30年前。导演组打出的“80后创意牌”,能否将龙年春晚办成最受关注的一届?
记得去年,有五位学者曾联名抵制春晚,称春晚的“伪”民俗亵渎传统。回想一下,也不无道理。春晚这么多年来推广的所谓“民歌民族舞”,毒害了整整几代人,晚会民歌几乎让我们忘记了真正的民歌、民族舞蹈究竟是什么样儿了。由此看来,春晚作为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品牌”,一味创新,过度包装,不行。但俗话说: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央视春晚基本上却又是年年相似,开场靠热闹的舞蹈,中间穿插着小品相声加歌曲,结尾就《难忘今宵》,根本就没有什么新意。节目一上来全是老脸,小品东北腔,歌舞民族调,相声老段子,戏曲老唱段,有的老脸都已经在央视春晚的舞台上忽悠了十几年了,成了“民俗精粹”。由此看来,不去创新,保持传统,也不行。这的确是个难题,需要破解。
这几年,观众对春晚越来越不买账,每年春晚过后,专家学者建议不少,网民观众议论颇多,但给我们的感觉是,导演组依旧我行我素,闭门造车,听不进去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总是把自己的春晚意识强加给亿万观众。这是不是导致观众对春晚越来越不满意的症结所在呢?我想到了维也纳的新年音乐会,岁岁年年,就是那么一个金色大厅,就是那么一个交响乐队,就是那么几首世界名曲,但几十年下来,仍令西方人津津乐道。尽管东西方文化传统和文化品位存在差异,但维也纳一成不变的形式,却年年火爆,兴盛不衰,不能不让我们佩服。我们是不是也来借鉴一下呢?
龙年大年三十,春晚可以不看,喝点小酒,放放鞭炮,打打麻将,斗斗地主,上网聊天,时间照样打发。可是,春晚毕竟伴随了我们30年,怎能一下子就轻易放弃?到了三十晚上,央视正在播得热闹非凡,有谁能耐住性子不理不睬?唉,到底看,还是不看,真是让人纠结!
(来源:胡志平的新浪博客)
(责任编辑:冷得像风)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