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少年轻人感觉幸福感低迷,压力巨大,困扰多多。物质的压力和精神的焦虑似乎形成了一个“问题群”,对于年轻人构成了挑战。
这让我想到了八十年代初我们这一代人面对青春的时候所面对的相似的境遇。那正是改革开放初期,当时的社会也面临着诸多的困惑和问题。1980年,《中国青年》杂志曾经以“潘晓”之名发表了一封给编辑部的信,题目就叫《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这曾经引发了大讨论。对于当时所出现的理想失落,不少人开始追求物质生活享受,初入人生就发现现实生活和学校里受到的教育的差异,上升的渠道严重不足等等造成的现实的苦恼都有充分的探讨。这大讨论持续时间很长,参与讨论的人很多,在年轻人中引发的轰动效应很大。很多人都觉得这封信说出了他们的心声。
我还记得这封信是在我考大学前的一个多月发表的,虽然高考的压力巨大,但我们还是对于这封信感到兴趣,觉得也说出了我们面对的许多困扰和问题,我还和同学们热烈地讨论过这封信。直到我上大学以后,在大学当时的氛围里,大家仍然在议论这封信和人生的路是否越走越窄的问题。那时候社会正面临一个精神的开放的时刻,原来的社会暴露的不少问题使得年轻人也经历了幻灭和困惑。我还记得当时人们常常说那时候的青年说什么也不信,是“迷茫的一代”“幻灭的一代”等等的表述,也有许多慨叹年轻人和老一辈的吃苦耐劳很不相同。在那个西方思潮刚刚进入,物质生活仍然匮乏的时代。青年人所承受的精神的困惑也非常强烈。
计划经济时期的生活的简单匮乏使得人们对于物质的渴望也很强烈,由于生活的匮乏是普遍性的,而对于西方的物质生活的羡慕也已经出现。那时的一些期望和现在也差不多,如王蒙的小说《风筝飘带》就是写当时的年轻情侣没房子无法结婚,刘心武的《立体交叉桥》更是写空间的压抑对于人们的生活的影响。当时青年所渴望的是如何有可能在“新时期”发挥自己的能力。那时描写青年的电影和小说常常表现当时的社会年轻人找不到施展才华的空间。当时的社会面临着计划经济下的自上而下的管理过分严格而社会缺少活力的状况,青年当时普遍期望突破限制,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发挥自己的能力。有些困扰和今天的年轻人也颇为相似,当时的困扰常集中于大学毕业分配不合理,好单位好地方普通学生缺少背景就分不去这样的问题上,还有有地位背景家庭的子女能够到好单位工作的问题等等。关于又欧背景的人走后门的小说电影更是不少。可以看看刘震云当年的《单位》写的单位里的年轻人的苦恼,也是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
现在离八十年代已经远了,当年的困扰现在其实是在不同的层面上,以不同的说法和不同的角度出现的。虽然当时人们没有说出“幸福感”这样的概念,但人生的路是否越走越窄的讨论其实也是关于生命是幸福,什么是人生的价值这样的重要的问题。一代人面临的问题的层次不同,苦恼则相似,今天的青年常常感受“幸福感”低迷,其实也是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的“重复”.但由于今天的诱惑更多,渴望更多,青年的见识更广,这种苦恼也可能更为强烈。由此可以看到青年的事业发展“完成不足”和生活要求“实现不足”是永恒的主题。每个不同的时代都会重复。
实际上,在人的发展中,有两点是中外皆然的:一是除了明星或特殊奇才或有极好家庭背景之外,要完成“成家立业”的理想,常常需要在职场艰辛工作十五年左右。这段时间的艰辛奋斗是人生不可缺少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过了这个时期就不用努力。二是自我的成长的和发展需要更好的社会条件和公平的环境,但无论如何,个人的奋斗依然是人生的最关键的因素。今天的平台其实远比我们当年为大,今天的基本生活保障也远比那时为高,但在今天也还是一方面需要社会对于青年更多的关怀和创造更为公平的环境,但另一方面需要年轻人的奋斗和努力。其实年轻人在任何时代都会遇到相似的 苦恼和问题,但任何时候也都需要年轻人面对挑战的努力和奋斗。没有自己的奋斗,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责任编辑: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