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半壁江中文网_华语综合文化门户,深度访谈,观点评论,新书推荐,读书笔记,情感故事,文化新闻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锐眼聚焦 > 生活视角 >

大学生跳楼自杀只因中小学没有爱

时间:2013-11-09 07:56来源:半壁江中文网 作者:郑勇 点击: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在6至12岁的学龄期,基本心理冲突是勤奋对自卑。如果冲突得到积极解决,则容易形成“能力”的心理倾向;如果冲突得不到妥善解决,则容易形成自卑的心理倾向。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就会获得“能力”品质。然而,在中国的小

  今年1至10月份,京城某所着名大学已经有9名大学生跳楼自杀了。大学生跳楼自杀已经不是什么“新闻”,出于社会负面影响的考虑几乎“难以”见诸报端。


  不知道那些自杀者在跳楼之前,脑海是否会出现电影《追捕》中的那个“唐塔”:“你看,天是多么的蓝,一直向前走,不要朝两边看,你就会融化在这蓝天里……”每次,当笔者登高望远的时候,脑海总会不自觉地浮现出这句经典台词,随后想到了唐塔、杜丘,还有真由美。


  “真优美!”有这种生活感叹的,想必不会选择走上那条绝路。但是,生活真的优美吗?二十多年前,笔者身边曾经发生了两起跳楼自杀的事件。笔者父亲同事有一个女儿,身体一直不大好,或许是治疗的药品吃多了,略微有一些虚胖,人也总是郁郁寡欢。一年暑假,她从自家厨房的窗户跳了下去……后来听说,孩子那年高考,没有考上大学。笔者同学有一个妹妹,也是在一年暑假选择跳了下去……后来听说,她那年第二次高考,没有考上大学。


  二十多年来,笔者所看到跳楼自杀的报道屡见不鲜,中学生跳楼自杀、大学生跳楼自杀、企业员工跳楼自杀……有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大约有150万至200万人选择自杀,其中50万至80万人永远地离开了世界。当然,自杀者未必都选择跳楼的方式。


  人们选择自杀的理由不一而足。但是,几乎所有自杀者都有一个共同的前兆——抑郁。那么,导致抑郁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自卑。因为“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成绩差、收入低、工作累、身体不好……诸多的不如意使人变得对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越没有信心越难以与人沟通交流,最终心理越来越抑郁。甚至有关专家预测,2015年,中国患有抑郁症人数将达到1.5亿人。


  可是,人们是否想到,诱发抑郁、自杀的根源在哪里?其实,恰恰就在中小学阶段的生长发育。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在6至12岁的学龄期,基本心理冲突是勤奋对自卑。如果冲突得到积极解决,则容易形成“能力”的心理倾向;如果冲突得不到妥善解决,则容易形成自卑的心理倾向。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就会获得“能力”品质。然而,在中国的小学教育阶段,面对“小升初”的巨大压力,奥数、剑桥英语、钢琴、舞蹈……使得中国的小学生越来越“勤奋”,而这种“被勤奋”与最终的结果却往往大相径庭。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埋下“自卑”的种子。


  心理学研究还表明,每个人在12岁至18岁的青春期,基本心理冲突是自我统一性对统一性混乱。如果冲突得到积极解决,则容易形成自我认可的心理倾向;如果冲突得不到妥善解决,则容易形成人际挫折的心理倾向。在中国学生的成长阶段,12岁至18岁必须经历了中考、高考的“摧残”。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更多的孩子面对的是“挫折教育”的考验。因此,心理研究也发现,中国学生在高中阶段是自尊、自信最低潮的时期。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青少年中,17%存在抑郁症状。其中,大部分青少年还属于阳光型抑郁。所谓阳光型抑郁,就是把郁闷、委屈、愤怒等情绪掩藏起来,表面上给人阳光、快乐、充满激情的感觉,而长期无法宣泄而成的忧郁。其实,这才是最可怕的。


  事实上,导致中小学生潜在自卑及抑郁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爱的缺失。当前,《爸爸去哪儿了》热播,也正是子女缺少家庭关爱的一个具体反映。现在,有不少家长陪孩子学这个学那个、给孩子买这个买那个、带孩子吃这个吃那个……其实,这些并不是爱,而是对爱缺失的补偿,因为家长对于学习成绩、结果的关心远远大于对孩子成长、发育的关注。


  心理研究认为,孩子的所有问题,都与孩子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有关,特别是情感需求。孩子的心理需求包括:获得肯定和认可、陪伴和关注、呵护和照顾、保护和安全感、自己积累经验、被尊重、知情权。让孩子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才是真正的爱。

 

(责任编辑:收获)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手机阅读请扫描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