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一个收获的季节,来自全国各地的四十六多名作家齐聚北京,参加2013年“华夏情”全国诗歌散文邀请赛颁奖大会。
这次“华夏情”全国诗歌散文邀请赛以弘扬华夏优秀文化,落实科学发展观,展示中国当代诗歌散文新成就,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主旨,表奖来自全国各地的获奖作家。“华夏情”大赛自2007年开始举办,已成功举办六届,是颇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大型赛事。《人民网》、《新华网》、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中国广播网》、《央视网》等多家媒体进行报道。笔者有幸参加了这次盛典。与获奖作家们欢聚一堂共同见证了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这次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们满怀豪情。有耄耋之年的老作家,有血气方刚的青年人,有放下农活就来京的农民、有来自海外的客人,更有从事多年文学创作的专业作家。大家齐聚一堂其乐融融。
8月17是上午9时,“华夏情”全国诗歌散文邀请赛组委会在北京京西宾馆举行盛大的颁奖典礼。来自全国各地的四十六名作家分获一、二、三等奖。本人的散文《夜色苍茫听春雨》有幸获散文一等奖。颁奖大会上著名词作家石祥为我颁奖。当我接过奖杯和证书,石祥老师的手与我紧紧握在一起。他风趣地说,姓冷的不多,可清安很好,清静而安宁。很好的名字。我连连向石祥老师致谢。这一刻我好像回到了儿童时代。儿时上学,语文老师特别赏识,鼓励我好好学习。一次老师拿着我的作文本向同学们展示,就在那一刻,我的心中埋下了一颗文学种子。几十年过去了,今天,然当我站在如此庄严的领奖台上,儿时的梦想浮现在脑际。是啊!这是多少年的奋斗和苦历,可静下心来,又是多么短暂的一瞬,过去的是历史,只有未来才更让人豪情满怀。
此次北京颁奖会让人激动。然而,会议期间的诸多文学活动,获益良多。会议期间,组委会先后组织了“中国名家专题报告会”、“全国诗歌散文作家交流会”、“全国诗歌散文创作论坛”、“全国诗歌散文作家联欢会”。著名作家石祥、石英、张胜友、白描、红孩、邵建国,著名诗人海梦、李小雨,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力文,著名文艺理论评论家孙武臣等纷纷与获奖作家们面对面的交流,使我们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以及文学爱好者感受到文学这片天地的广阔和大有作为。四川农民女作家生活的质朴,黄土高原86岁老作家对文学的执着,海外作家发自心底对祖国的热爱,青岛青年女作家的纵情奔放。都写生出文学世界里强有的生命力,展现出文学艺术为人民服务,为共筑中国梦的正能量,正催生着一个新时代的高歌猛进。
8月18日下午,大赛组委会专门为获奖作家们安排参观中国现代文学馆的活动。踏进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大门,一块巨石影壁呈现在眼前,走到近前,发现这块影壁不是砖的,不是木头的,是石头的,而且是一块完整的大石头。据说,这块石壁天然造型,浑然一体,重达五十多吨!屹立在现代文学馆前,是何等的凝重,何等的庄严。这样的巨石来自山东莱州。劈山取材,石型长方,八公尺总长,高两米过半,厚一公尺。在石头顶部,刻意砍掉一些,削成山状,追求残缺美,像篆刻印章的“ 打边儿”。阳光一照,山峦叠起,见楞见角,有亮点,有阴影,很有层次,非常自然,不露人工雕琢的痕迹,十分大气。
我与作家孙庆林老先生结伴,走进了神圣的殿堂。每到一处都要留下珍贵的镜头。馆内花园塑立着老舍、郭沫若等十三位大师的雕像,走在文学大师塑像前肃然起敬。
文学馆的外墙做得极讲究,用新疆北部开采出来的新疆红花岗岩石板,抛光后干挂,整体呈酱红色。窗框是用白大理石镶边的。这一红一白、很耀眼,很漂亮。这种色调搭配具有强烈的民族传统风格,但由于工艺和材料都很现代,一眼看去,和天安门、故宫、太庙的墙面又有很大的区别,显示了时代进步的轨迹。整体墙面干挂红色花岗岩板近看效果尤其好,因为极其华丽,石材的细部晶间斑纹尽收眼底,显得生动活泼,天然成趣。
现代化的文学馆拥有52个文库,藏有巴金、冰心、丁玲、周扬等众多现代作家的著作、信件和收藏书籍,有藏品30余万件,其中有书籍杂志、报纸、手稿、书信、照片、录音录像带和文物,我们驻足观赏,沉浸在对中国文学的敬畏和对文学先贤们的仰望之中。
在文学馆内有趣的是巴金手印门把。门把是每个走进文学馆的观众和读者首先接触到的东西,而且是绕不过去的,必须和它接触了之后才能进去,可见其重要。文学馆便请雕刻家专程到杭州拜访巴老,按他的手形翻一个石膏模,再设计成一个长方形的铸铜件,正中是巴老的手印,连他手掌上的纹路都清晰可见,旁边有一个他的印章。再设计一套结构件,装在每一扇进出文学馆的玻璃大门上,成为文学馆一景。看上去巴老的手不大,甚至可以说,是小而纤细的那种,因年迈而伸不太直,更显文人气。可就是这只手写出了几十卷的著作,译出了几十本的外文书,写下了《家》和《随想录》,这只手妇孺皆知,这只手闻名天下,这只手引来无尽的兴奋和感慨,人人都要去轻轻摸它一下,推着它进门。也许,此刻,从接触这特殊的门把的一刹开始,人们便开始激动了,跟随大师走进一座神圣的文学殿堂。来自汕头的女作家周草女士情不自禁与文学巨匠牵手。
徜徉在文学馆内,奇石“逗号”,格外引人注目。此前,邵建国老师对文学馆的豆号馆徽有个初略的解读。在文学馆东门内小广场上,在两列罗马柱廊中央,应该有一尊文学馆的主体雕刻。可惜,付予它的使命太沉重,无法实现,只得作罢。没有办法,想到中国的赏石玩石传统,决定走到深山野林中去选石。功夫不负有心人,竟然在房山县境内找到一块奇石。体积巨大,像一尾展开的孔雀屏,中心有一个溜溜圆的孔,透空,而且连着一个缺角,是一个逗号!中国古典文学没有任何的标点符号。逗号,是现代。逗号,没有完结,一直延续到当代。天然的一个文学馆馆徽。
在文学馆参观转眼即逝,大家兴致未尽,就到了规定的时间。回眸眼前这座偌大的殿堂,心潮难平。这里拥有现代中国文学的波澜壮阔,洋洋洒洒;拥有文学巨匠们的坎坷人生,辉煌历程。这里更有中华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和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让我们从这里出发,共同筑就一个新的更加灿烂的中国文学梦。
只争朝夕,时不我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