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赵俊太:深情藏沃土

时间:2011-07-13 11:32来源:半壁江原创中文网 作者:崔海昀 点击:
这块土地,曾哺育他成长。多年后,历经商海沉浮的他,带着先进理念和时代气息,回归故里,在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上,掀开改变家乡面貌的序幕 赵俊太:深情藏沃土 雨天,泥泞的乡间土路上,襄汾县邓庄镇寺头村去镇中学上学的几个中学生冒雨骑车前行。泥浆夹杂

  这块土地,曾哺育他成长。多年后,历经商海沉浮的他,带着先进理念和时代气息,回归故里,在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上,掀开改变家乡面貌的序幕——
  
  赵俊太:深情藏沃土
  
  雨天,泥泞的乡间土路上,襄汾县邓庄镇寺头村去镇中学上学的几个中学生冒雨骑车前行。泥浆夹杂着麦秸、杂草糊住了自行车轮子,孩子们举步维艰。远处,隐约传来上课的铃声,情急之下,他们把车子扔在路边的地里,急匆匆趟着泥水赶往学校。天晴的时候,常可以看到家长去地里推回“躺”在那里的自行车——
  
  这样的记忆,对于寺头人来说并不遥远。这个坐落在襄汾县最东边,无地理优势、发展滞后的古老村庄,虽有省政府重点保护文物“寺头遗址”,但因为偏远、闭塞、交通不便,多年来一直处于被遗忘的角落。“当年,连镇领导都难得来一次”,村民说。因为这样的现状,村里谁家在外捎货,司机把货卸在离村几里外的油路旁,村人一趟一趟用平车、三轮车拉回来。
  
  2008年,当一条水泥路从寺头村蜿蜒六七公里,东西连接起新民、西侯等几个村庄时,村民“借村走路”的历史宣告结束。那天,村民扶老携幼站在新修的水泥路上,感到从未有过的欣喜,感觉自己的心随这条路延伸到了远方,并隐隐期待着某种变革。
  
  这条路,以及这条路引发的种种变化,便和一位土生土长的寺头人——村党支部书记赵俊太联系在一起。
  
  村庄还是那个村庄
  
  六十年代出生的赵俊太,成长中充满贫困和苦涩,也充满对未来的向往。那年,在部队服役归来的他站在村口,望着这个生他养他的古老村庄,一时间默默无语。低矮的屋子、窄窄的村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使他感到一种无形的压抑。当外边的世界沐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时,自己的村庄还在延续一种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沿袭一种陈旧的气息。
  
  他的理想,不仅仅是男耕女织、田园牧歌,而是在致富道路上一鼓作气——开过面粉厂、砖厂、选矿厂,走南闯北推销过轮胎。一路走来,市场风浪中摸爬滚打,使他开阔着眼界,更新着理念,同时,也遭遇过滑铁卢——1996年,创业势头正紧的他,因经营不善而关闭了砖厂。痛定思痛,“摊子铺得太大、后续资金不足、周转不灵”是他总结的经验教训。此次失利,使他在经营作风上更趋稳健、周全,“也使我时刻有了一颗清醒的头脑,在管理、经营上积累了一笔财富”。当时,虽然借贷无门,前景黯淡,但一位战友的一句话,瞬间点燃了他的勇气,“就这点困难,能把当过兵的人打趴下?”于是,又充满信心进入下一轮的拼搏。
  
  多年来,赵俊太一直没有停下过脚步,用他自己的话说,“一直在折腾”,其实,也是积极探索一条适合自己、适合家乡发展致富的路子。
  
  2007年,初冬的风裹挟着丝丝寒意,刚刚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并负责村委会全面工作的赵俊太,又一次站在自己的村庄前。村庄还是那个村庄,如何使这个生他养他的地方,旧貌换新颜,乡亲们过上和谐富裕的幸福生活,是赵俊太伫立寒风思索的问题。
  
  “元旦座谈会”的辐射效应
  
  2008年元月1日,寺头村委会召开一个特殊意义的茶话会——几乎所有在外工作人员及关心村里建设的热心人参加了会议,共商寺头村发展大计。蓄积在每个人心中的家乡情节,就这样被赵俊太点燃。大家畅所欲言,积极为改变家乡面貌献计献策。
  
  茶话会启动了寺头村良好的人脉资源,波及到太原、北京、临汾、襄汾等地。短短时间,就筹措资金几十万元。
  
  这笔钱,凝聚着每个热爱家乡寺头人的期望。如何用好这笔钱,使好钢用在刀刃上,赵俊太与“两委”班子立即行动起来,确定了“要想富,先修路”的第一步战略。采取“谁开发、谁垫资、竣工验收后付款”的思路,掀开了修路的热潮。那段日子,赵俊太风尘仆仆,每天都在繁忙中度过。春节是中国人最传统、最隆重的节日,他也无暇顾及,刚刚过完大年又组织开工。
  
  随着这条路一天天拓展,村民们群情振奋,充满期待。终于,两个月后,全长7.6公里的水泥公路展现在村民面前,他们激动地在这条路上走着、说着、笑着,祖祖辈辈走过的那条泥土路,已在身后成为永远的历史——
  
  此时,远在北京的一位游子,耳闻村里如火如荼进行基本建设,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拨通了赵俊太的电话。这位游子,就是后来高票当选为村主任的张保同。多年来,在外打拼的张保同一直关心着家乡的发展建设,常常带钱带物回来,接济村里的贫困户。并出资为村里打井、修路等,为改变家乡面貌做着不懈努力。此刻,电话两头,两颗情牵家乡的赤子心,就这样紧紧联在一起。
  
  不久,张保同出资为村里购置了一套威风锣鼓服装和崭新的锣鼓,曾经沉寂的村庄,又传来了激越、热烈的鼓点,村民的精神面貌也随之变化。
  
  开春后,赵俊太又筹措资金修复水井,铺设管道,完善了村里的水利工程,解决了饮水及灌溉难题。
  
  为了活跃村民的文化生活,在张保同及许多在外工作人员的资金支持下,赵俊太赎回了原村委会地址,建起了办公楼、文体广场、文化活动中心、科技服务站等,使村民们有了学科技、休闲娱乐的场所。与此同时,粉刷了墙壁,“做文明守法的寺头人最光荣”等墙体标语随处可见,树立了30块公益牌,建起了垃圾池和沼气池,建立了村规民约,整个村庄焕然一新。多日在外的工作人员,一回村,就惊叹道:“太美了,简直像城里一样!”
  
  文化广场的院里,新修了一个大型宴会厅,村里谁家有红白喜事,可以到这里订酒席。一位老农说:“在这里办事,方便、实惠,省去了在家办酒席的许多麻烦,天阴下雨也不用发愁。”这个宴会厅,也是赵俊太带领村委会为村民办的实事之一。它的建成,不仅仅方便了村民,更将一种全新的生活理念带给每家每户,“使我们享受到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2009年麦收时节,村民破天荒每户领到一斤茶叶,2斤白糖,青壮年每人领到一顶草帽,东西虽少,却暖着村民的心;从去年开始,村里为70岁以上老人每人发100元,逢年过节,都有礼物相送。夏收结束后,村里在修缮一新的舞台上,邀请运城、河津、侯马等地的蒲剧团连唱几天大戏,使村民的文化生活空前繁荣。
  
  启动本村的能人资源,群策群力,走活了寺头村的一盘棋,使村里得到了发展,村民得到了实惠。而赵俊太,也把几年做生意挣来的钱投入到村里的发展建设中。他说:“寺头是我的根,我这样做不图什么,只希望有一天我不在这个位置上了,乡亲们能说一句:‘小伙子还可以,为村里办了实事!’”
  
  迷人的远景规划
  
  如今的寺头村,街道整洁、花果飘香、鲜花盛开,处处呈现出迷人的魅力。赵俊太的心里,又在规划着宏伟的远景蓝图。
  
  上任伊始,赵俊太曾提出过“文明立村、文化兴村、农业强村、工业活村”的发展规划。他北上临汾等地,推介村里的传统艺术——集剪纸、葫芦、绘画、皮影、书法、雕刻、面塑、布艺于一体的邓五福堂剪纸,2008年,第五代传人邓云石以中国奥运冠军为题材制作的《群星璀璨》剪纸被首都博物馆收藏,弘扬了寺头的传统文化。同时,他还考察、引进“小儿布鞋”等工艺项目,发挥妇女心灵手巧的优势,打造寺头品牌产业。
  
  目前,他正在组建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准备引进肉牛养殖等项目,并提供种牛、技术支持,为村民开辟更多致富道路。
  
  据悉,青兰高速公路即将通过寺头村,这又为这片土地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高速公路建好后,我们要在城南出口修一条一级路直达寺头村,建起我们的工业园区和居民小区。到时候,我们村的年轻人都可以到工厂上班,老人安享晚年。建立种植合作社后,几千亩土地十几个人就可以种好,然后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使每个村民安居乐业,把寺头村打造成襄汾的‘东方明珠’!”赵俊太说,“到那时,寺头的土地就会升值,做一名寺头人会感到扬眉吐气!”
  
  赵俊太的身后,是修缮一新的舞台,这里,曾演绎过多少人间悲喜,而他深情注视着的这片土地,便是他为之倾心、为之奋斗的人生大舞台。
  
  我们有理由相信,他的未来不是梦。
  
  

顶一下
(2)
50%
踩一下
(2)
5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成功父亲的80个教育法则

作者:智爸爸

给严父看的书却并不是严肃古板的哦!《成功父亲的80个教育法则》分12章,从培养孩子爱心、学习、诚信、节俭、自主…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