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曾对刘亚楼感慨地说,“他尽打神仙仗”,“他打仗真行”,“他打的仗我都不敢打”。这个让“战争的魔鬼”自叹不如、发出如此感慨的人就是粟裕大将。
粟裕,初名粟多珍、粟志裕,侗族。中国现代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革命家。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淮海战役、上海解放战役等一系列重大战役的指挥者,建国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国务院业务组成员(副总理级)、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委、第5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被林彪称为“神仙仗”的苏中“七战七捷”苏中“七战七捷”即苏中战役。苏中解放区位于整个中国解放区东南前哨,与国民党政府的政治、经济中心南京、上海一线隔江相望。1946年中,蒋介石令驻江苏南通的第一绥靖区司令汤恩伯,兵分四路,向苏中解放区分进合击。
1946年7月,国民党军以5个整编师共15个旅约12万人的兵力,企图大举进犯苏中解放区,进占海安、黄桥一线,尔后向北进犯。在得悉国民党军将于7月15日同时进攻黄桥、如皋、姜堰、海安等地后,为争取先机制敌,华中野战军3万多人,在司令员粟裕、政治委员谭震林的指挥下,集中第1、第6师和第7、第10纵队共19个团和兵力,在地方武装和民兵配合下,机动作战,于7月13日突然向守备较薄弱的宣家堡、泰兴国民党军整编第83师第19旅第56、第57团及旅属山炮营发起攻战役形势图击。在一个半月内,进行了宣(家堡)泰(兴)攻坚战、如(皋)南战斗、海安运动防御战、李堡战斗、丁堰林梓攻坚战、邵伯阵地防御战和如(皋)黄(桥)公路遭遇战,取得了“七战七捷”。
8月26日,苏中战役胜利结束。
七战七捷,华中野战军运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歼敌6个旅及5个交警大队共5万余人,占进犯苏中国民党军兵力的44%,争取了使苏皖解放区工作转入战时体制的时间,获得了歼灭美械装备国民党军的经验。
苏中战役是内战全面爆发后人民解放军在主要战场上进行的较大规模的初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内线作战的著名战例,同时起到了战略侦察作用,也是全面内战爆发后,解放军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的战役。
苏中七战七婕粉碎了国民党政府占领苏中解放区的战略企图,激励了解放区军民的士气,分化了敌人,结束不久,黄埔一期生、曾接替汤恩伯围剿苏中解放区的李默庵便与40余名国民党高级军政人员一起发表公开声明,表示与国民党彻底决裂。苏中“七战七捷”具有解放战争初战的性质,鼓舞了解放区军民的信心。今在江苏海安建有苏中七战七婕纪念馆。
关于苏中战役的作战经验,由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起草,于八月二十八日致各战略区首长电中指出:苏中前线“我军主力只有十五个团。但这十五个团是很充实与很有战斗力的,没有采取平均主义的补充方法。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敌一部(例如八月二十六日集中十个团打敌两个团,二十七日集中十五个团打敌三个团),故战无不胜,士气甚高;缴获甚多,故装备优良;凭借解放区作战,故补充便利;加上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故能取得伟大胜利。这一经验是很好的经验,希望各区仿照办理,并望转知所属一体注意。”
毛泽东还写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一文,专门举了苏中战役的例子。之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便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军事原则的核心内容。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评价此次战役说:“粟裕在苏中战役中消灭的敌人,比他自己的兵力还多。”副总司令彭德怀也连说:“打得好,打得好,开了个好头。”
苏中战役中,粟裕以三万劣势之兵敢于迎战十二万美械国军,且七战七捷,一代战神林彪对这个经典战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林彪叫来了自己的参谋长刘亚楼,命他收集苏中战役更多的资料。刘亚楼劳神费力弄来后,他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屋里,仔仔细细琢磨了两天。刘亚楼有事再进去时,林彪忽然感慨地说:“粟裕尽打神仙仗。”突兀的一句话,刘亚楼摸不着头脑,没能听懂,林彪便接着解释说:“粟裕打仗真行,他打的仗我都不敢下决心。”随后,林彪郑重交代刘亚楼,“多留心收集粟裕作战的资料。”
林彪说:“南昌起义之后,从南征路上开始,及至井冈山时期,就数我们两个打得好。”
由林彪领衔的辽沈战役中,蒋介石用以“救火”的统帅级别爱将杜聿明,曾重返东北巧施妙计,接走了国军万余劲旅,转运其他战场,使辽沈战役美中不足,留下了不小的遗憾,林彪还叫毛泽东给狠批了一顿。
淮海战役中,杜聿明又企图故技重施,而粟裕却没让他得逞。杜聿明麾下三十万蒋校长最后的嫡系精锐,被粟裕围成了瓮中之鳖,丝毫动弹不得,最后杜本人也成了阶下之囚。
林彪向刘亚楼索要淮海战役的资料,刘亚楼却还没来得及全面收集,他便一脸不快地责备起来。刘亚楼很有些不解,笑着问道:“林总,你对华野的作战情况,特别感兴趣,是不是想与粟裕同志比个高低?”
林彪不无尴尬地说:“你这个人说话欠考虑。首先,我对打了大胜仗的兄弟部队都很感兴趣;第二,我对粟裕同志的了解,比你们要全面和深刻。南昌起义之后,从南征路上开始,及至井冈山时期,就数我们两个打得好。后来,由于经历不同,而形成了不同风格。我因为长期以来,肩负保卫党中央的重任,又是毛主席直接指挥的主力,我的担子很重,打仗较为慎重。一般情况下,有了七成把握才打,只有五六成把握,风险太大,不能打,等到有了八九成把握,又会失去战机,无仗可打!而粟裕同志呢,长期远离中央,长期孤军作战,一般情况都是在敌人包围的态势下打的仗,不冒险就无法生存,养成了他敢于冒险的特点。如豫东战役,我看最多只有五成把握。拿这次淮海战役来说,没让杜聿明跑掉,就值得研究、探讨和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