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番宏论中我们可以看出,粟裕在林彪心目中的地位。
林彪非常重视粟裕的意见吴法宪曾回忆说:“林彪这个人自视甚高,但他非常看重粟裕,很重视粟裕的意见和建议。”林彪之女林立衡也回忆说林彪“在高级别的军事干部中,与粟裕来往最多”。1958年粟裕落难后,林彪参加了几个批判的会议,但他并没有落井下石,而是与叶剑英、萧劲光、陈赓等人一起,帮粟裕说了难得的公道话。而且,林彪还专门找到粟裕宽慰他说:“你缺少党内斗争经验”。
1960年2月的军委扩大会议上,粟裕多次侃侃而谈,全面论述了自己在敌情的估计、战略方针、战争准备和加强战略侦察、军队建设、民兵、义务兵役制以及工作作风和总参工作等方面的独到见解。
时为军委第一副主席的会议主持人林彪听后很是赞赏。休息期间,他又主动找到粟裕,寒暄之后,郑重地说,军事科学院研究要自己出题目,多提问题研究,并说:“军科应成为总参谋部的参谋部”。粟裕到军事科学院以后,身心有些压抑,他于1964年写了一首诗:半世生涯戎马间,征骑倥偬未下鞍。爆炸轰鸣如击鼓,枪弹呼啸若琴弹。疆场纵横任驰骋,歼敌何计百万千。遍体伤疤堪自勉,此生聊可慰诸先。此诗诗风沉闷抑郁,流露出一代统帅无用武之地的悲凉。
一年后的10月,林彪在上海见到粟裕,畅谈了许久。林彪叮嘱他多到部队去跑跑,发现什么问题或者有什么意见,可以直接向他反映,面谈、打电话、写信都可以。他还反复征询粟裕对部队以及国防建设的意见。1958年以来,粟裕被限制接触部队已有八年,这时又得到了可以代表军委的林彪给予能下部队的明确指令,自然异常振奋。粟裕的一些意见也得到了林彪的认可。谈话结束后,粟裕一扫往日郁闷的心情,将自己诗的后两句改为“对镜不须叹白发,白发犹能再挥鞭”,表达了随时准备再上疆场的满怀豪情。
一心为民,两让司令,三次先遣,四过长江,五人总前委之一,六次负伤,七战七捷,八省征尘,九死一生,十大将之首。这一连串的数字正是对粟裕大将一生最形象的评价。在苏中流传这样的民谣:毛主席当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胜。难怪乎,让“战神”林彪也自叹不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