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云压城城欲倾,仗剑敢不思张巡。将军忠烈霜雪凛。 漫天烟水湮碧血,无尽悲风泣神灵。睢阳千载雀鼠惊。 浣溪沙(新韵)·谒张巡祠 “殿接广宇,气势恢宏。结构雄伟,巧夺天工。七十二楹立柱拨地而起,九十六峰翘角飞檐凌空。雕像神武兮英姿豪迈,威震斗牛兮气冲九重。”此乃后人不忘英烈,赞美张巡祠的佳句。 安史之乱平定后,百姓在睢阳城内立忠烈祠,也称双庙,祭祀张巡、许远,南霁云配享。庙中名联“国士无双双国士,忠臣不二二忠臣”传诵天下。南宋文天祥谒祠后亦留名句:“骂贼张巡,爱君许远,留取声名万古香。”双庙已随睢阳城被洪水淹没上千年。坐落于归德古城南湖畔、城廓内的张巡祠是1990年由台湾和东南亚民众捐资300多万元在张巡殉难地修建的。 气势恢弘的张巡祠占地4万多平方米,自南向北依次为仪门、大殿和墓葬园区。大殿重檐大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仿唐式建筑,宏伟壮严,殿前祭台宽广。殿内正中是一尊高6米的张巡将军戎装彩绘泥塑,四周有:“睢阳之战”、“坚守宁陵”、“草人借箭”、“张巡就义”等8幅大型彩色壁画,以及历代文人名士的吟咏题字。大殿北是墓葬园区,招魂而葬的张巡墓绿草茵茵,墓碑上书“唐忠烈候张巡之墓”八个大字。 张巡,(709—757),邓州南阳人,开元进士,唐代名将。天宝十四年(755年),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叛乱,军威迅猛,所到之处,守将无不望风披靡,京师震惊,唐玄宗南遁四川。山河危亡之际,张巡以真源县令起兵讨贼,在宁陵、雍丘抵抗叛军;后移守睢阳与太守许远一起,以六千八百人抵抗敌将尹子奇率领的十余万叛军的疯狂进攻,誓死捍卫江淮要塞睢阳城。内无粮草,外无援兵,不屈不饶,军民同心,血战十月城池犹在。数百日苦战,守军也仅剩数百人,将士衰弱得无拉弓之力,睢阳失守,张巡、许远被俘,与南霁云、雷万春等战将共三十六人,骂贼而遭杀害。睢阳陷落后第三天,河南节度使张镐带兵赶到,杀退叛军;而后郭子仪收复洛阳。正是因为一城军民死守住了睢阳,江淮安然、大唐无恙。 张巡,疾风骤雨中自担大任,身先士卒,万死不悔;怒目天地变色,生死烈烈轰轰。一介书生,烈士英风,其刚烈忠贞虽古之荆轲预譲也不能及。睢阳血战是安史之乱时期最惨烈的战役。城外十余万叛军似狼似虎,城内七万军民同仇敌忾。张巡坚守睢阳,“大呼辄齿裂血面,嚼齿皆碎”。与叛军厮杀400余战,城头城下血雨纷飞,杀死300员敌将、12万士兵。“被围久,初杀马食,既尽,罗雀掘鼠;雀鼠又尽,亲杀爱妾给将士分食;而及妇人老弱,凡食三万口。”睢阳城陷落时,七万守城军民已不足千人。后人有称张巡是:大忠、大勇、大智而无大仁;说先期抵抗有功,后期抵抗有罪,不该将二三万口妇人老弱当作充饥食品。岂不知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唐书·忠义传》载:张巡守睢阳城,攻围既久城中粮尽,易子而食,析骸而爨(读“窜”,烧火)。巡乃出其妾,对三军杀之,以飨军士。曰:诸公为国家戮力守城,一心无二。巡不能自割肌肤以啖将士,岂可惜此妇人!将士皆泣下,不忍食,巡强令食之。括城中妇人既尽,以男夫老小继之,所食人口二三万。许远亦杀奴仆以哺卒。 易子而食:你杀我儿,我杀你儿,百姓交换子女作为食物——睢阳城内的饥荒和杀戮已到了何等残酷之境地。张巡出爱妾,杀以食士,许远也杀其奴婢童仆,煮成肉汤给士卒充饥;并杀年老体弱者和妇人充饥。血脉贲张的张巡只知杀敌别无他顾。张巡不仁,因为大忠!且情势已如洪流,无物不摧! 张巡在城陷危难之际,派大将南霁云冒死突围,赴临淮向临淮节度使贺兰进明告急请援。但贺兰进明忌恨张巡、许远的声威功绩,袖手旁观,致使睢阳城陷落。 张巡和南霁云是我毕生崇敬的英雄,是我心目中高耸云霄的神灵。小学生时我每看血战睢阳的连环画自会热血沸腾。南霁云冒死杀出重围至临淮求援,贺兰进明不肯出师相救,却喜欢南霁云的英勇豪壮,设酒宴歌舞欲挽留之。将军慷慨言道:“我来临淮时,睢阳城内已一个多月无物可食。我岂能独自食用,食也难咽。”言罢拔出宝剑砍断一个手指,以示请援遭拒的悲愤,满座人都感奋落泪。南霁云飞马离去。出城时,抽箭射向毗卢寺佛塔,箭镞没入砖墙。他戟指临淮,放声说:“我回去如杀退叛贼,一定回来灭掉贺兰!” 苍天不遂人愿,自古多少英雄遗恨终天!南霁云和张巡一同从容就义。今日来至张巡墓前,想见英烈气吞山河,义薄云天,骂贼赴难,壮怀激烈,我热泪难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