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中,曹刘的江山都是自己打出来的,唯独孙权是通过“接班”坐的天下。
最早,孙坚孙策父子东征西战,辛苦经营,才形成了坐据江东的大好局面。不幸的是,孙坚孙策相继去世,领导江东的重任一下子落到了孙权的头上。而此时,孙权还只是个半大孩子,连“打酱油”的资格都没有。
尽管此时江东大局初定,但在那个群雄竟起的当口,要想保住这份家业实属不易。
从来守业更比创业难。面对各路诸侯虎视眈眈,觊觎江东,孙权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自古英雄出少年。在这样的生存状态下,孙权过早地表现出了与其年龄极不相符的成熟和沉稳,不仅很快站稳脚跟,而且在面对强敌入侵的关键时刻,果断决策,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那么,孙权是靠什么样的力量,确保东吴的长久稳固的呢?
说起来无非还是一个用人的问题。孙权的用人与曹刘有所不同,没有轰轰烈烈的招募,也没有多少留住人才的奇招,手下之人最初都很平凡,但经过多年的培养,却总能在危急时刻出奇制胜,力挽狂澜。
想当年,没有多少思想准备的孙权成了江东之主。面对从天而降的“大馅饼”,孙权没有表现出一丝一毫的喜悦,反而是六神无主、束手无策,他当然知道此时江东面临的危险和处境。但遍观手下,能辅其成大事者,唯独周瑜一人。
为了更好的招揽人才,壮大实力,孙权先向周瑜求教:“亡兄有言,内事委托张子布,外事皆赖公瑾为之。”见孙权垂问,周瑜委婉的说:“子布(张昭)贤达之士,将军当以师礼待之。”言意之下就是,张昭不可大用,你表面上尊重就行了,要干一番大事业,还要继续招纳人才,接着周瑜就把鲁肃推荐给了孙权。
与鲁肃一见,孙权十分敬重,当天留鲁肃夜宿宫中,“同榻抵足而卧”,共同讨论天下形势。英雄所见略同,几经交流,鲁肃就说出了与诸葛亮《隆中对》堪媲美的一番议论。对此,张昭却不以为然,就劝孙权:“肃年少粗疏,未可用。”或许是周瑜有言在先,对于这个老资格的江东重臣,孙权不仅没有盲目听从,反而对鲁肃大加重用。
事实证明,孙权选对了人,也用对了人。
后来,曹操八十万大军欲吞并江东,就在以张昭为首的众官纷纷建议孙权投降曹操的时候,唯独鲁肃坚决反对。据《三国志鲁肃传》记载,“权得曹公欲东之问,与诸将议,皆劝权迎之”,而鲁肃独不言,等孙权起来去更衣,鲁肃追至宇下,说出了一段推心置腹的话:“如今我鲁肃可以迎曹,唯将军不可。鲁肃迎曹,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之,欲安所归?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话音刚落,孙权就发出了“此天以卿赐我也”的感慨。
正是有了鲁肃这一番议论,才坚定了孙权誓死抗曹的决心。赤壁之战胜利之后,东吴国力日益强盛。
周瑜死后,鲁肃代替其职,出任大都督。在鲁肃任期内,始终遵循“联蜀抗曹”的治国方略,从而保证了东吴的长期和平。在这期间,孙权没有因为有鲁肃这样的忠诚之士而放松对人才的培养。
吕蒙是个难得的将才,最大的缺点就是不喜读书。孙权见此,就劝说吕蒙抽时间读点书,吕蒙总是以军务繁忙为由推却。于是,孙权又以自己为例劝勉:“庶务繁忙,汝等皆远不及我。今我统江东,更读《周易》,大为受益。”吕蒙听后,深受触动,从此努力读书,终于成为与周瑜、鲁肃并立的军事奇才,以至于后来鲁肃与吕蒙讨论对策的时候,十分惊讶于吕蒙的见识,抚其背说道:“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孙权的苦心和教诲没有白费,后来吕蒙白衣渡江,奇袭荆州,取得了辉煌战果。
吕蒙病逝后,孙权又及时重用朱然。吕蒙临终对孙权说:“朱然胆守有余,愚以为可任。”孙权立即任命朱然为都督,防守江陵。朱然上任之后,同样不辱使命,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黄武元年,刘备领兵来攻,朱然破其前锋,刘备败走。同年,曹丕亲自坐镇攻江陵,吴军上下十分惊惶,唯朱然指挥若定。曹军久攻江陵不克,只能无功而返,从此朱然名声大震。朱然病重之际,孙权十分忧虑,寝食俱废。朱然病逝后,孙权素服举哀,悲痛不已。
朱然之后,陆逊继之。陆逊表面上看就是一个文弱书生,实际上性格内敛,颇有谋略,在东吴很多重大问题上都有过突出贡献。当刘备倾巢出动杀奔东吴的时候,东吴上下大惊失色。危急关头,陆逊受命,几经谋划,最终火烧连营七百里,取得了夷陵之战的重大胜利。
纵观孙权整个执政时期,好像从来都不缺少人才。毫无疑问,这都是孙权知人善任的结果。想孙权少年之时,临危受命,却能在短时间内立足江东,称雄天下,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怪不得曹操在战场上一见孙权就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权从来就不是一个打酱油的。连号称天下第一枭雄的曹操尚且如此评价,可见孙权确有不同寻常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