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晁盖上梁山前靠做黑道生意发家致富

时间:2013-10-09 08:44来源: 作者:阎浩岗 点击:
过去乃至如今的大学教科书都说《水浒》是农民起义的史诗,小可一直不以为然。谁也不能否认,一百单八将里除了九尾龟陶宗旺,没有一个纯庄稼人出身。即使老陶,他的上山原因也不见得是像革命小说所写那样,由于地主催租逼债,或因失去土地。相反,好汉中颇有

  过去乃至如今的大学教科书都说《水浒》是“农民起义的史诗”,小可一直不以为然。谁也不能否认,一百单八将里除了九尾龟陶宗旺,没有一个纯庄稼人出身。即使老陶,他的上山原因也不见得是像“革命小说”所写那样,由于地主催租逼债,或因失去土地。相反,“好汉”中颇有一些田地广阔、家财丰厚的地主,比如柴进、李应、卢俊义、史进、孔明和孔亮兄弟等。除了被骗上梁山的军官或财主,“好汉”们的落草,要么是由于各种原因杀人犯案,要么是因科举不第,要么仅是为图个一世快活,或见识外面更精彩的世界以丰富自己阅历、扩大自己影响。他们几乎无一提出土地要求,更不去想甚么“改造社会”。


  领头的晁盖与宋江与众人情况又有所不同。宋江暂且不论,这里只说晁盖。


  晁盖是地主出身。他是怎么发家致富的?小说里说是祖传,是继承遗产。一般说“富不过三代”,晁家到晁盖这辈还能保持富户地位,肯定因晁盖本人也有一套。他不是坐吃山空之辈。


  晁盖自己绝不会下田劳动,他的“庄客”们自会替他干活及经理田庄,估计还会有佃户按时给他交租。这晁盖总是“仗义疏财”,“但有人来投奔他的,不论好歹,便留庄上住。若要去时,又将银两赍助他起身”。他还要不时打点雷横、朱仝这类官面人士。对吴用这样的小学教员他也须常常予以补贴:且不说二人是自幼的朋友,如果不把老吴哄喜欢了,他利用手中笔杆子在江湖上臭你几句,或者给你编几句“民谣”,你还怎么在江湖上混?……凡此种种,都需要晁庄主不断往外掏银子。


  如此大的开销,晁盖哪来那么多钱?单凭田庄正常收入及地租收入恐怕不够,所以他需要黑道财源。这并非小可妄言:你看远在东潞州和蓟州、素不相识的刘唐、公孙胜都断定晁盖是最合适的劫道合伙人,你说晁盖这“贼名”有多大?应该说,晁盖“仗义疏财”的名声,和其做黑道生意的名声,是一同传出去的。


  他之所以长期平安无事,除了“兔子不吃窝边草”,还因官府里宋江、朱仝、雷横之流都和他是一路,替他兜着呢。


  这样,晁天王的收支才能平衡。


  凭一个人的支出推断其收入,什么时候都是有道理的。除了地主身份,晁盖还有“保正”职务。“保正”虽是旧时代不入流的小官,类似今天之村委会主任,但也在体制之内。如果那时有人要求晁盖公布个人财产情况,估计他也不好说清楚,会露馅儿。


  晁盖为什么能先当东溪村村长(保正)、后当梁山泊泊长?主要还是靠个人威望和魄力。


  晁盖“托塔天王”的绰号,来自他的一件“英雄事迹”。小说交代,在晁盖所在东溪村对面,隔一条大溪,还有个西溪村。当初西溪村经常闹鬼,大白天就把人迷到溪水里去(估计是些美貌裸体女鬼)。后来有个路过的和尚给西溪村人出了个主意,让人找来一块青石,凿成个宝塔,放在村边。于是,住在西溪村的鬼就都被赶到东溪村来了。这事晁盖知道了,老晁二话不说,趟水过去,气冲冲抱起那青石宝塔,又哗啦哗啦趟水过来,将塔放在自己东溪村这边了。因此人们都称他“托塔天王”。


  在下读到这里不禁思忖:看来这帮鬼虽然白天在溪边上班迷人,晚上下了班也喜欢住在村子里。否则,她(它?)们一直住在溪水里,就省得两个村子闹矛盾了。


  这西溪村的人也太老实:是你们出钱凿的宝塔,他东溪村老晁不经协商,就硬把你们村产给抢过去,你们咋就答应呢?那原因只能是:西溪村人知道,即使自己有理,到郓城县政府告状也不会赢:县里专管打官司的宋江宋押司,那可是老晁的铁哥们儿啊!


  那帮迷人的鬼呢,她(它?)们倒无所谓——本来她(它?)们就住在西溪村,这样又回老地方住,熟人熟路的,更方便。再说,是西溪村人先想的幺蛾子整自己,回西溪村住、继续骚扰祸害西溪村人,正好报复。


  而这事让老晁在他们东溪村的威望可就大增喽!为啥子?他为全村谋幸福,呼儿嗨吆他是全村大救星啊。另外,除了这件壮举,估计村里人也多被老晁“仗义疏财”过。


  所以,东溪村村长这职务,让上面任命是晁盖,让全体村民普选,肯定也是晁盖!


  于是,晁盖就“独霸在那村坊”。


  不过,老晁的“霸”只是一种敢于挺身而出的“霸气”,而非毫不讲道理的“霸道”。他夺西溪村的宝塔,是因他认为西溪村人嫁祸于东溪村在先。


  老晁这人其实挺厚道。除了对有本事的“好汉”不断接济,家里来了讨饭的他也不让人家空手而归。例如,当他和吴用等人在家密谋时,听庄客说有个道士来化斋,他出口让庄客拿三五升米打发;对方不肯,他又给增加三斗,以至四斗。


  东窗事发后,晁盖对自己庄客们的安排也见其厚道:他不逼着大家都跟他走,不肯跟去的,他送给些钱物让其另谋高就;愿意去的,他也不怕人多分他的财。


  晁盖劫道时,尽量劫财不杀人:智取生辰纲时,他们一个人都没伤害;做了山大王后,他还嘱咐刘唐等“只可善取金帛钱物,切不可伤害客商性命”。三阮劫财回来,晁盖首先问:“不曾杀人么?”那境界,与马厩失火之后孔夫子问“伤人乎”的境界,何其相似乃尔啊!


  白日鼠白胜受刑不过出卖了晁盖,致使晁盖险些送命,最后失去家园,亡命江湖。而晁盖呢,他不只原谅了白胜,在梁山安顿好后,还立即派人去营救小白。


  有人认为宋江上山之后,两位一二把手之间暗中有了矛盾:宋江故意架空晁盖,晁盖也不信任宋江。在下却不这么看:晁宋二人互相有救命之恩,他们都是知恩必报的人。当了梁山一把手后,晁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派刘唐下山感谢宋江,后来他又三番五次真心真意劝宋江上山搭伙。如果老晁猜忌宋江夺权,断不会硬拉一个竞争对手过来。晁盖在时,宋江屡次请缨出征而让晁盖在家留守,他所说“山寨之主不可轻动”并非没有道理,因为下山作战确实冒险。另外老宋也看出晁大哥缺乏军事才能:这不,晁盖出征一次曾头市,果然就送了命。


  确实,晁盖临死没有直接安排宋江做接班人,这事有些蹊跷。在下分析,当时老晁中毒已深,意识模糊,脑里只有“报仇”了。如果神志清醒,他肯定明白:不论怎样,接班人非宋江莫属。


  晁盖之死有一定偶然性。即使他不死,他也不会掌握实际兵权。但宋江也会一直保留晁大哥名义上一把手位置,老晁将是一个“虚君”。晁盖也不会去争权。老晁是个有自知之明而又比较谦虚的人。大家看看晁盖、吴用、公孙胜三人面对生人自我介绍时的言语,即可看出其各自性格:


  晁盖对王伦说:“晁某是个不读书史的人,甚是粗鲁。……”


  吴用对林冲等人说:“吴某村中学究,胸次又无经纶济世之才,虽只读些孙吴兵法,未曾有半粒微功,……”


  公孙胜对晁盖等人说:“小道是蓟州人士,自幼乡中好习枪棒,学成武艺多般,……为因学得一家道术,亦能呼风唤雨,驾雾腾云,……”


  你看,晁盖是实打实的谦虚——他知道王伦是文化人,特意以己之短示人。吴用是自谦中暗含自夸——他贬抑自己时用的是“经纶济世”的最高标准,而谁都知道在梁山做二把手用不着这么大本事;他说自己不曾立功,前面却又以“虽然”句式附带介绍自己读过兵法的优越条件。至于公孙胜,干脆就是广告式自我推销了。


  晁盖自己厚道,就常常看不出别人的不厚道。比如,王伦对他们七人虚与应付,老晁还觉得对方是“错爱”自己,暗自欢喜。吴用对此先是冷笑,继而直接批评他“性直”。


  晁盖的“性直”还表现在,杨雄、石秀来投梁山时,只因同行的时迁做了偷鸡摸狗之事,晁盖认为有辱梁山名声,就不问青红皂白命人将杨、石二人斩首。亏得宋江说情将二人救下。而赦免二人之后,“晁盖叫去坐在杨林之下”。此时杨雄、石秀虽然唯唯诺诺,心里肯定感念宋江而不满晁盖。


  说到底,晁盖不适合干更大的事业。他当初决定“智取生辰纲”,其实只是想增加些收入,并非想借此造反。如果不是事情败露,他还会继续做他的保正,过他大地主的和平生活。


  当然,热衷结交黑道人物,说明他并非窝囊的土财主。在那个年代,做个封闭死孙的土财主是没有安全保障的,比如桃花村的刘太公,女儿被土匪看中,若不是鲁智深介入,刘地主毫无办法。此外,官府里若无人回护,各种敲诈勒索也不好应付。晁盖的广泛结交,往消极说是为自保、不受人欺负;往积极说,是给封闭单调的乡居生活增加点趣味,给自己增加些知名度,以满足人人会有的虚荣心。如此而已。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醒悟于中国古代的禅诗中

作者:邓秀珍

诗言志,诗缘情,换言之,诗是心境的外化。禅诗,则是禅者心境的外化,乃以诗美传达禅悦。禅是难以言说的。但又不是完…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