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从“亚萍”到“部长”:“乒坛女皇”邓亚萍的华丽转身

时间:2010-08-09 00:49来源:《读者》(原创版)供稿 作者:冷得像风 点击:
从19岁获得第一块奥运金牌到与萨马兰奇主席成为忘年交;从连续两次担任中国申奥形象大使到今天的奥运村副部长,从一名稚气未脱的女球员到在剑桥大学攻读“奥林匹克品牌”的女博士,“邓亚萍”这个名字,与“奥运”有着太多的联系。


 

  北京。在建筑物鳞次栉比的北四环上,中规中矩的奥运大厦绝不是最吸引眼球的那一座。但凭着楼体巨大的北京奥运会会标及门前矗立的奥运倒计时钟,北四环上川流不息的行人总会不自觉地仰头翘望。由此可以推断,几十亿双眼睛对于明年那场盛会的关注与期待,更可以推断出,所有当事人的紧张和压力。邓亚萍便是其中之一。不过,今天的她,在奥运大厦里,是被唤作“邓部长”的。
  
  关于邓亚萍,过多笔墨显得浪费。在中国,没有多少人会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无论黄发抑或垂髫,几乎都能对她的经历道出一二。比如她年仅13岁便夺得全国冠军;比如她因身高问题在冠军道路上屡屡受拒;比如她连续8年独孤求败,开创神话般的“邓亚萍时代”;比如她两次担任中国申奥形象大使,从蒙特卡洛到莫斯科,一败一成,8年光阴,弹指即过。
  
  往事如烟。尽管那个束着马尾,浓眉大眼,霸气十足地握着球拍,仰天长啸“SA、SA”的冠军形象早已成为过去,但经典恒久远。于是,当一袭干练职业装,一脸精致妆容,一头时尚短发,一身优雅女人味的她出现时,任谁也不能不疑惑、惊讶,继而啧啧赞叹:真漂亮!
  
  ……
  
  《读者》(原创版):提及邓亚萍,扎根公众心目中的经典形象依然是那个矮小霸气的“乒坛女皇”。但今天的你,却充满女人味及干练气质。从“亚萍”到“部长”,这场蜕变中,变与不变的都是什么?
  
  邓亚萍:变,是社会角色的不同;不变,是从小到大,从打球到工作,有一种原则始终坚持,即决定的事情,一定认真把它做完,做到底。关注过程,而非结果。
  
  《读者》(原创版):如此淡定的风格似乎不太符合公众对你的认识。通常,你的个性标签是“不服输”、“争强好胜”。
  
  邓亚萍:对,这可能与公众的想象反差较大。很多人认为我是一个非常在意结果的人。恰恰相反,我坚信过多地考虑结果,肯定会患得患失,肯定输球。打球时,我讲究的是“尽力”。既然没有后悔药吃,只能尽力打好每个球,不太在意输赢。恰恰是这种心态,令我在重压之下,依然超脱。
  
  《读者》(原创版):除了“好强”,你还有一张标签,那就是站在球台前霸气十足甚至是凶狠的目光。
  
  邓亚萍:我认为做运动员,就应该有场上的霸气、拼到底的狠劲儿及意志力。这正是体育之美,是一种通过身体机能展示给世人的人性美。
  
  《读者》(原创版):从球场到职场,从台前到幕后,从运动员到奥运村副部长,“世界冠军”的身份对你的职业生涯有怎样的影响?
  
  邓亚萍:反面影响是,大家看待运动员,更多的是怀疑,认为运动员“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大有人在。还有一些人会想,邓亚萍的名气这么大,她好不好接触,架子大不大?总之,很难享受到与平常人同样的待遇。
  
  正面影响是,运动员是通过多年磨炼打造出来的群体,无形中,胸怀祖国的意识会比其他行业的人强很多。另外,运动员很能吃苦。竞技体育超越极限,运动员的基本素质是韧性及意志力。目前,我最看重的一点是团队精神。我们在运动队长大,天天面对输赢,朝夕相处的队友既是对手也可能是搭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比如乒乓球,中国队最强,全国比赛最难打,队内比赛更难打。对手就是
  
  队友,搭档可能就是最大的敌人。可想而知,这种关系多么难以处理,也算是一种锻炼了。我不敢断言,运动员在人际交往方面一定比同龄人强,但起码我们很早就接触到“与人相处”,很早熟。
  
  英语中有句话叫“choosethetoughone”,中国人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王者之路一定是艰难的,邓亚萍的尤甚。从踩着砖头下巴才及球台高的5岁女童到独领风骚近十年的“乒坛女皇”,峥嵘往事,冷暖春秋,这其中,又怎一个“tough”了得?
  
  《读者》(原创版):你5岁便开始打球,因为身高问题,在通往“国手”的道路上屡屡遭拒,但你始终倔强地坚持下来。这种倔强,是否是一个运动员成为冠军的必要条件?
  
  邓亚萍:从某种程度上讲的确如此。竞技体育里,运动员的确需要某些异乎常人的潜质。比如我们不轻易认同的个性,宁愿自己去尝试,哪怕撞到南墙头破血流再回来。
  
  体育界里,一些杰出的选手都有同样的个性:敢搏。一个很好的例子是李小双。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时,他有两个难度的动作可供选择:第一种是有十足把握的动作,能完成却拿不了冠军;第二种是基本没有成功过的动作,完成了就能拿冠军,当然,如果完成不了,便全盘皆输。当时,他和教练商量了很久,选择了第二种。最终他成功了,拿了冠军。
  
  当然,这是一个非常极端的例子,但好的运动员一定是“敢搏”的。比如乒乓球,打到关键球时,你敢不敢搏,敢不敢进攻?我们常说“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要知道,“敢”是不容易的,“豁出去”很可能令前面的付出毁于一旦。但是如果不搏,一味保守,那是没有出路的。
  
  《读者》(原创版):你先后十多次获得世界冠军,在女子单打项目中连续8年排名世界第一,获得过4块奥运金牌。当金牌与冠军成为生活常态时,如何还能保持初时的斗志与激情?
  
  邓亚萍: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因为我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因为太难、太坎坷,所以我会比任何人都更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机会,不可能轻易放弃任何一块金牌。
  
  《读者》(原创版):提及邓亚萍,我们想到的是冉冉升起的国旗及笑中带泪。印象最深的是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你泣不成声地说:“太难了,太难了!”这应该算是面对公众时,你最严重的一次失态。
  
  邓亚萍:我不是那种受了委屈把自己关起来哭的人,可站在领奖台上却会忍不住流泪。因为那是瞬间爆发,平常一直默默忍受,一旦彻底解脱时,恨不能找个无人的地方痛痛快快哭一场。
  
  现在看运动员领奖,我也常常哭,我完全感受得到他们所付出的艰辛。所以体育是最能感动人的,这是体育的精髓。
  
  《读者》(原创版):在“邓亚萍时代”,你牢牢占据王者地位近十年,成为世界乒坛共同的研究对象。当一个人成为众矢之的,会不会有“高处不胜寒”的感觉?
  
  邓亚萍:中国乒乓球的现状是“世界打中国,中国打世界”。在国家队,球队主力必须经受别人对你的研究,早已经习惯了。我的朋友不少,但并不在队里。队里的关系太微妙,很难有好朋友。
  
  当运动生涯达到巅峰时,她毅然选择退役。此举一出,举世哗然,不仅球迷震惊,就连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都深表遗憾,因为他始终期待着自己能在退休前为她颁发第五块奥运金牌,共创一段体坛佳话。
  
  《读者》(原创版):你于巅峰时选择急流勇退,如此洒脱的“放弃”,发生在一个年轻女孩身上,令人难以想象。
  
  邓亚萍:因为有一些智慧的朋友,教会我抛开眼前利益,站在长远宏观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当时,以我的积分,技术上只需维持现有水平就可以保证冠军地位了。但由于伤病,后期训练非常痛苦,我时常想,继续这项运动还有多大意义?
  
  恰好,我又听到一些朋友对冠军的全新诠释:真正的冠军不是为了金牌,而是要把最精湛的技术展现给观众,让观众欣赏到乒乓球的最高水平。这个观点令我一下子跳了出来,上升到另一个境界。我认为,既然是世界第一,就应该让观众欣赏到世界第一的真正水平,而不是简单的比分。一旦超脱了,自然也就放下了。
  
  《读者》(原创版):退役后,你又一次选择了一条艰难的道路,以26个英文字母都拼不全的底子去攻读清华大学英语专业。据说刚开始时,学习压力大得令自己头发大把脱落,并被同学们戏谑为“非人类”。
  
  邓亚萍:压力的确很大,因为没有任何基础。好在多年运动员生涯令我的自控能力、意志力超乎常人。只要列入计划的事情,不管主客观原因,我都会严格按计划行事。应该说,我是对自己比较苛刻的那种人。
  
  《读者》(原创版):保送去名牌大学深造,是国家对优秀运动员的保障或者奖励。但公众也可能会怀疑,相比普通学生,运动员取得的学业文凭,到底有多少含金量?
  
  邓亚萍:这个不好评价。我觉得文凭固然重要,关键还是看能力。“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别去跟别人比学位,应该比谁的知识能够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生产力。
  
  ……
  
  从19岁获得第一块奥运金牌到与萨马兰奇主席成为忘年交;从连续两次担任中国申奥形象大使到今天的奥运村副部长,从一名稚气未脱的女球员到在剑桥大学攻读“奥林匹克品牌”的女博士,“邓亚萍”这个名字,与“奥运”有着太多的联系。
  
  《读者》(原创版):体制内的运动员生涯令我们非常感慨。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奥运圣坛显然是一个无比艰难的金字塔,能登上塔尖的只有寥寥数人,多数人只是王者道路上的祭品。在中国,运动员该如何兼顾个人发展与体育竞技?
  
  邓亚萍: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大的工程。退役运动员面临再就业难题绝不是中国特色,而是全球性问题,包括最发达的美国。事实上,中国所提供的保障相对来讲算是非常好的了,但我们还需要给运动员提供更多保障。简单来讲,不光要提供上学机会,还要提供工作机会。
  
  《读者》(原创版):上半年,网上一则新闻引起不小的风波:昔日的全国冠军沦落为今天的搓澡工。
  
  邓亚萍:我们也都听说了。最近,由李宁出资,我们作为发起人成立了“中国运动员基金”,就是希望给那些无法得到妥善安置的运动员一些资助。
  
  《读者》(原创版):你曾经两次担任中国申奥形象大使,经历了失败与成功,内心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邓亚萍:心情非常复杂,太不一样了。在蒙特卡洛时,我的英语水平基本为零,但到莫斯科时,我就能够用英语写陈述稿了。至于我们国家,8年时间,我们的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也都提升了太多太多。
  
  《读者》(原创版):你和萨马兰奇主席有一段体坛佳话,他从你的身上看到了奥林匹克精神:拼搏。现在你们还经常联系吗?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他会来观看吗?
  
  邓亚萍:目前他主要在巴塞罗那的家中,只有开会时才会去洛桑,平时我们不经常见面。我相信明年奥运会他肯定会来的,他对中国有很深的感情。
  
  ……
  
  记者手记:地球人都知道,邓亚萍忙得很。那天,在清华礼堂演讲时,一位女生用电影《无间道》形容她,她却一头雾水地反问:“什么是无间道?”于是,满堂哄笑。
  
  她就是如此忙碌,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据说,她的爱车停在车库里积了厚厚一层灰,她的爱子经常看不到妈妈的影子,她甚至不懂如何发手机短信。因此,当我递交采访提纲时,仅仅抱有1%的希望,但她却很快给了我100%的承诺。采访安排在20天后,20天,对于一位忙得一塌糊涂的公众人物而言,充满太多变数与可能。结果却是出人意料的顺利,在约定地点,她如约而至。
  
  于是,我不得不相信她始终如一的原则:计划性与自控力。但凡列入计划,她再不患得患失,做,便是唯一——无论她是“亚萍”还是“部长”。
  
  

 

 

顶一下
(1)
33.3%
踩一下
(2)
66.7%
------分隔线----------------------------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弗洛姆爱的艺术-相约在微博:心灵

作者:卢一鸣

爱的艺术并非是一本教人学会如何爱的情爱圣典,而是关于指导人生意义的心灵哲学类书籍。…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