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残疾人作家、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在安徽合肥讲述自己的读书心得。
她曾经是全中国的道德楷模,她曾获“八十年代新雷锋”、“当代保尔”的美誉……3月17日上午,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张海迪在安徽大剧院举办了一场专题读书报告会,讲述她的人生感悟和读书心得。整个大剧院座无虚席,连二楼也坐满了人,其中不乏少年和儿童,只为一睹她的风采。
传奇人生由读书开启
张海迪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从那时起,她开始了独特而传奇的人生。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她却读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报告会上,张海迪说这一切都是拜读书所赐。“阅读会给我们力量。”
“小时候,父母很少给我买过糖果、玩具,只给买过一个布娃娃。”张海迪如今非常感谢父母给予的精神食粮,“他们教我读书、写字,家里书架上摆满了书,还为我借过、买过很多书。特别记得1965年10月父亲送给我的一本《革命烈士诗抄》,现在读起来依然热血沸腾。”
少女时代的张海迪接触了很多苏俄文学,从小就树立了红色理想。而后阅读的《共产党宣言》、《青春之歌》等,更让她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同时她也在书中寻找到同志和朋友,因此从未感觉到孤独。
席间,张海迪提到了另一位传奇人物史铁生。2010年的最后一天,59岁的史铁生因脑溢血在北京去世。“去年见到他的时候,我还跟他说,‘铁生,有你一点儿也不觉得孤独。’”
安徽之行忙碌而充实
“到安徽来调研工作期待已久,几次修改了时间表。”张海迪在其微博中表示,“要多看情况,多听意见和要求。在安排中有看望精神病患者,看托养机构,还要访问残疾人家庭,这才好。要保持朴素的工作作风。”
据悉,张海迪此次安徽之行安排得非常紧密。除了今天上午的读书报告会,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她还将去看望省特殊教育中专学校的学生和残疾人朋友,并深入合肥、铜陵等地调研残疾人工作。
“来到安徽很亲切,因为很多年以来常听我先生讲安徽的事。1969年,我先生从上海下乡来到无为县合毛公社当知识青年,在村里生活了七年,他什么苦都吃过,却始终没有放弃学习,点着小油灯也读书到夜里。日子很艰苦,可锻炼了他坚强的品格。”张海迪还通过微博讲述了她和安徽的渊源。
励志故事将搬上银幕
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曾感动过无数人,主人公的原型就是张海迪本人。如今,这部小说已经被改编成为电影《我的少女时代》,即将登上大银幕。
张海迪透露说,该片的编剧就是她本人,旁白和主题歌也由她亲自执笔。故事讲述了上世纪70年代的大背景下,主人公方丹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没有沮丧和沉沦,而是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回答了亿万青年关心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方丹明朗又伤感的微笑,黎江执著深情的目光,还有乡村孩子的古道热肠,让整部影片催人泪下,给人留下无尽的回忆。
■人物简介
张海迪,生于济南,中国著名残疾人作家,哲学硕士。现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60年张海迪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1970年又随父母下放至山东聊城莘县,自学完成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学习,并学习针灸,在当地行医。被称为“八十年代新雷锋”、“当代保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