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冰:中国为什么不再考虑纵容日本“丑行”
时间:2012-10-31 18:18来源: 作者:陈冰 点击:
次
对日关系上,中国要一弛一张。让日本反思战争历史,让日本人产生东亚大局观,和平共处观,需要时间,中国也要有耐心。现在日本政坛“向右转”,动辄要求政府对中国、对韩国强硬,反映出的是内心的失落感,是“亚洲老大”地位不保后的嘁嘁喳喳,这主要是政客们
从今年黄岩岛中菲对峙,到钓鱼岛中日交锋,维护海洋权益前所未有地摆在中国面前。为了不再重现“小国欺负大国”的现象,不再出现日本的“购岛”闹剧,中国开始调整外交策略,文质彬彬的外交和威武有力的军事,配合得更加紧密。中国的强硬,也是一种调理方法,目的是维护东亚和平。
主持人:马上连线陈冰先生。陈先生,中国最近几天对钓鱼岛问题似乎“突然强硬”,外交部副部长召集媒体吹风会,不回避军事行动准备;海监船频频出现钓鱼岛海域,警告日本船只“立即离开”,语言和行动都很强硬。这是为什么?
陈冰:中国对钓鱼岛策略,过去有时“立场一贯,行动犹豫”,让日方对中国维护主权的决心每每发生误判,胆子越来越大,以至于胆敢在中共十八大召开前后进行日美联合军演,操练“夺岛”。正是这种严峻的现实,迫使中国必须做出强硬回击。如果再不给点厉害,日本真要在太岁头上动土了。中国作出强硬反击后,也就是你刚说的语言和行动都很硬,让日本感到,中国真的不怕事,会采取包括军事行动在内的手段来维护主权,保持尊严。于是,日本昨天正式宣布,中止日美联合军演,把“夺岛”实弹演习,变成电脑模拟,也就是在电脑上玩玩游戏。除了被日本所逼,中国的钓鱼岛问题日趋强硬,也说明一套新的策略正在形成。这套策略把政治、外交、军事整合起来,形成合力,有了“组合拳”的味道。
主持人:日本前些天就放出风声,说要暂停军演,且被国际社会看作中日关系缓和的表现。而按照惯例,中国遇到十八大这样的重大事件时,大多要营造比较祥和的舆论环境,为何中国突然打破常规,频频发出大声音、大动作?
陈冰:这正是中国对钓鱼岛的“组合拳”形成后发出的飕飕风声,也是解放军高级将领调整后展现给国民的虎虎生机。钓鱼岛等所有岛屿的主权维护,日本等所有与中国有领土争端的国家,主要看中国人民解放军如何行动,因为军队的职责就是保家卫国。从今年黄岩岛中菲对峙,到钓鱼岛中日交锋,维护海洋权益前所未有地摆在中国面前。为了不再重现“小国欺负大国”的现象,不再出现日本的“购岛”闹剧,中国开始调整外交策略,文质彬彬的外交和威武有力的军事,配合得更加紧密。最有象征意义的,是10月19日东海举行的大规模军地联合演习,海监船、渔政船和军舰协同行动。而此之前,海监、渔政的出海,与海军舰队的行动,似乎是分离的,至少给人们的印象是这样。到了上周四,国防部发言人对日提出警告,周五外交部副部长张志军比较全面地阐述对钓鱼岛策略,让人真有“眼睛一亮”的感觉。我想,因为中国渐渐形成了全新的对日策略,加上解放军年轻一代将领就职,就给人打破常规、生龙活虎的感觉。这个感觉是对的,中国对日外交和军事策略,的确发生了重大变化。
主持人:那么请你解读一下新变化,中国对日策略与以往有什么不同?
陈冰:新的对日策略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第一,态度明确,毫不含糊。钓鱼岛是中国的,一草一木、寸土滴水都是中国的,日本不能交易,不能染指。这给人的爽劲儿是,中国不再和稀泥;不再有“三不”的折中说法,也就是只要日本“不登岛、不调查资源和不在岛上建任何建筑”,中日关系就可缓和;也不再有“只要承认争议”就好的侥幸心理。第二,立场强硬,手段多样。钓鱼岛是中国的“核心利益”,中国有原则,有底线,不缺乏应对日本挑战的措施,包括军事手段。这给人提劲,中国有武力维护主权的决心,不惹事但更不怕事,而不总是“严重关切”、“强烈抗议”。看得见的表现是,过去中国海监船是进入钓鱼岛海域,宣誓主权,然后回撤;现在是长时间停留在那里,不仅下驱逐令要日本船只“立刻离开”,还取证,取日方舰船“到我海域”的证据。第三,战争历史,必须反省。日本要站起来,必须直面历史,深刻反省,不允许日本对侵略战争性质的认识遮遮掩掩,毫无负罪感和耻辱感。这是一个重大变化,过去中国对日采取的是“善意外交”,本着“向前看”的良好愿望,以经济合作为主,对日本战争历史追究不深,红线是日本政要只要不参拜靖国神社就好。现在则要求日本对侵略战争必须作出深刻反省,痛改前非,明确告诉日本,“即便经济上再发达,在道义上、精神上也永远站不起来”。就是说,中国借鉴了欧美依靠外力、迫使德国反思和检讨法西斯主义的经验,要求日本必须作深刻检讨。德国是在持续的反思中获得新生,日本一样,要站起来,先把窝藏在灵魂中的危险的右翼政治倾向除掉。中国对日新策略的出台,也是基于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过去不是不想出,而是“时候未到”。现在这个时机成熟了。
主持人:你说现在时机成熟了,国际形势变化了,这个“时机”究竟是什么?
陈冰:中国的钓鱼岛新策略,或者对日新策略,最值得考虑的因素,是中、美、日三国的形势变化。钓鱼岛主权成一个问题,与美国脱不了干系。而提出对日新策略,要从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多方面权衡。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在复杂的国际风云变化中经受了磨练,已经“不怕事”了。
好了,我们从中、日、美三个攸关方的力量变化,来分析为何现在时机到了。在政治上,中国政局稳定,军方高层大规模调整顺利实现是政治稳定的表现。中共十八大召开后,党的领导人换届也将顺利。而美国,现在的大选出现风高浪急的险象,两位总统候选人不分伯仲,不相上下,两双都在做打官司决定高下的准备。从现在到明年一月新总统就职,美国是顾不上钓鱼岛的,顾不上日本的。看看,这一段时间游走与中日之间的,多是“老干部”、“前高官”。这为中国发布新策略提供了良好的“时间窗口”。日本呢,经过“购岛”闹剧后,民主党和自民党之间斗得不可开交,都在嚷嚷着要提前选举了,可见日本政坛比较混乱。再加上,韩国咬住独岛不放松,日本处于“两面夹击”的状态。欧洲三国不怎么理睬日本的钓鱼岛主张,联合国还要讨论日本强征“慰安妇”的罪行。日本在政治上成了孤家寡人。所以中国每打出一张牌,日本两党都不能回避,但同时也分散了他们对内政的关注力,他们有点儿应接不暇。
在经济上,美日对中国的依赖程度在增加,中国相对洒脱,有较大的主动权。在美国施压下,人民币过去4年升值11%,但同样,中国也不需要用购买美国国债来让人民币保值了,过去一年没有增持美元国债。中国买不买美国国债,对美国经济能否复苏有较大制约力。日本呢,在中国对日经济制约和欧债危机影响下,现在出口下降,已让日本经济界人士焦虑不堪。他们在不断地问:经济会不会再度跌入衰退阴沟里。日本评论家已经开始批评政府的“购岛”蠢行,质问日本政府,一个岛重要,还是日本经济重要?实际上,中国对日本的技术依赖程度在降低,而日本对中国的市场依赖程度在增生。中国对日打个喷嚏,日本经济马上拉稀。日本非法“购岛”事件发生后,中国政府没说什么,中国民间自发的抵制日货行为,就让日本经济的肠胃隐隐作痛。
政治和经济上的这种态势变化,让日本在外交和军事上突然成了焉了气的皮球,蹦跶不起来了。中国的机会来了,提出了强硬的对日策略。中国已经算计好了,假若中日发生武装冲突,美国在总统就职前是无瑕顾忌日本的,不会按美日安保条例来保护日本的。
主持人:但是,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全国47个都道府县中,有37个道府县曾要求日本政府对中韩提出抗议或采取“坚决的外交态度”,日本政府“购岛”似乎有一定的民意基础,中国对日新策略会不会激起日本更大的反弹?
陈冰:这恰恰说明,中国对日强硬策略,是多么的及时。这么多的日本地方政府,要求对中韩采取坚决的外交态度,说明日本在右翼政治路线上走得太远了,需要赶快制止,不然真有可能导致局势失控,爆发战争。中国的硬,着眼于未来东亚地区的软。中国的对日新策略,会不会发生反弹?有可能,但还不至于发生武装冲突。我猜测,今后中国对钓鱼岛策略和对日政策,是会有所区别的。钓鱼岛问题上,中国要硬到底。现在的野田政府和将来可能的安倍政府,都不太可能收回“购岛”决定,那么中国就让海监船、渔政船、海军舰队的执法、巡航经常化,不仅让日本的“购岛”决定变成废纸,而且逐步加大对钓鱼岛的实际控制力度。
对日关系上,中国要一弛一张。让日本反思战争历史,让日本人产生东亚大局观,和平共处观,需要时间,中国也要有耐心。现在日本政坛“向右转”,动辄要求政府对中国、对韩国强硬,反映出的是内心的失落感,是“亚洲老大”地位不保后的嘁嘁喳喳,这主要是政客们。中国调理得当,会缓和中日紧张关系。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