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阿来9日在京发布他的新书《瞻对:终于融化的铁疙瘩——一个两百年的康巴传奇》,这部新近斩获人民文学奖“非虚构大奖”的作品是阿来继三部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空山》《格萨尔王》之后,首次推出的非虚构力作。
近日,阿来接受记者专访,分享了他的创作历程和思考。
用历史观照现实
瞻对,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新龙县。瞻对地处康巴藏区,如果说康巴汉子以强悍闻名,那么瞻对汉子,便是汉子中的强者。
在历史上,从雍正八年(1730年)开始,到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朝政府七次发兵征讨这个只有县级建制的弹丸之地;民国年间,此地的归属权在川藏双方相互争夺、谈谈打打中摇摆不定……两百多年来,经历了清廷官兵、国民党军队、西藏地方军队、当地土司武装的多次征讨,乃至英国等外部势力的介入,瞻对从未被彻底征服过,直至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未经战斗将此地解放。
阿来的新书就是以瞻对这个“小地方”200余年的历史为载体,将一个民风强悍、号称铁疙瘩的部落“融化史”钩沉出来。
“任何事情发展到今天,都有一些更久远的原因。”阿来自己这样解读《瞻对》这部新作的最大意义,“意大利著名历史学家克罗齐说‘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不管是多古远的历史,都是为了观照今天的现实。我写的是历史题材,但它要回答的是今天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出现了一些不稳定的苗头。阿来一直在用作家的眼睛,关注这样的冲突和现实。是不是藏区所有问题都是民族问题?都是宗教问题?阿来想让历史事实来回答这样的问题。
“藏区动荡不安的问题历史就有,《瞻对》就写了两百年的历史空间内治乱相间的瞻对,当时出现问题后是怎么处理的,处理的经验和教训是什么?我把这样一个过程写出来,希望对今天解决、看待藏区问题有所帮助。”阿来说。
创作《瞻对》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谈及这部“非虚构”作品的创作,阿来坦言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既要本着学术的严谨态度搜集、整理、分析纷繁浩杂的历史材料,又要兼顾文学的可读性和生动性。
“之前我的主要作品是三个长篇小说,都是一个虚构的文体。当我慢慢去接近(瞻对)这个题材时,我突然发现它可能用不着虚构了,用历史材料本身说话更有力量。但在写作过程中,我发现这比虚构类文体要难得多。”阿来在长达两年多的写作准备期间内,查阅了上千万字的原始资料,到原地去搜集民间的说法、材料,而真正写作的时间只有五个多月。
“前后一共花了大概三年的时间来做这本书。更多的时候我觉得自己不是像一个作家在工作,而是像一个学者在工作,第一是要知道在哪个地方去找到材料;第二,拿到材料之后怎么运用,有时同时拿到好几种说法不一的材料,学者们的观点也莫衷一是时,更需要自己做出客观的判断。同时,是我又特别怕做了很多学者的功夫之后,最后变成一篇论文,变成一个枯燥的纯历史文本,不再是文学的流畅表达。这两方面都是挑战,不过我觉得处理得还好。”阿来说。
正在写新的长篇小说关于藏区的现实主义题材
在采访中,阿来向记者透露,他正在创作一部新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题材是他一直所关注的藏区问题,目前这部小说已经写了三分之一:“刚写完《瞻对》后,我带着这个新的构思去美国参加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在那里写了三分之一。”
2013年8月至11月,阿来受邀前往美国参加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在被称为“文学之城”的爱荷华开始了新的创作,希望通过这个作品“正面接触一下汉藏关系问题”。
而与参加这个写作计划的他国作家交流,也给了阿来一些新的启发:“民族文化冲突是全世界共同的问题。我会跟其他有类似问题的作家进行交谈,讨论在文学上怎么处理这样的题材,一起交流,然后思考、写作。”
参与网站的“大师顾问团”:希望网络文学有多种声音
去年年底,阿来签约某知名网站文学频道,与莫言等三位知名作家一起组成该网站的“文学大师顾问团”。对此,阿来说此举是出于一种责任感,让网络文学有多种声音,而不是只有一个商业化的标准。
近年来,网络文学借助互联网强大的传播手段和无处不在的阅读优势,迅速发展。但也不可否认,它的发展是一种非常粗放的生长:良莠不齐的作品、纯商业化的目标让网络文学一直处于批评的风口浪尖。
在阿来看来,市场经济充分开放的社会里,有多种文学产品是很正常的。但奇怪的是,文学在网络上成了一个娱乐消遣品,而且这种单一的写作和阅读成了主流:“文学还是应该有所坚持,文学可以挣钱,但不要光挣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