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专访扬州市老艺术家曹如诚:中国研究林散之第一人(2)

时间:2014-08-13 13:13来源:中国访谈网 作者:李忠卿 华希梅 点击:
曹如诚虽然过去从事行政工作,但他对协会的工作并不陌生。去年一年,他和所在文联的同志共办了10件实事,创建了鉴真学院、华鼎星城、三笑含碧园等4大创作基地,成立了邗建文联和公道镇文联,创办了《春江潮》文学杂

曹如诚虽然过去从事行政工作,但他对协会的工作并不陌生。去年一年,他和所在文联的同志共办了10件实事,创建了鉴真学院、华鼎星城、三笑含碧园等4大创作基地,成立了邗建文联和公道镇文联,创办了《春江潮》文学杂志,除此之外,他们还组织开展了“中国梦我的梦”征文、向图书馆档案馆捐赠书籍书作、书画个展联展、书画笔会、送文化进乡下基层等一系列活动。他说,现在的老艺协虽是一个无场所、无资金、无专职人员的“三无”协会,但也是一个门类齐全、人才济济、艺术实力雄厚的社会团体。一届二次理事会改选领导班子后,老艺协有正副主席8名,理事40名,会员118名,拥有文学、书画、音乐、戏曲、舞蹈、摄影等艺术门类,协会中有一批德高望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他们在各自的艺术领域都是拔尖的专家、名家、大家,有着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些艺术家既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又是老艺协开展工作的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协会应该为他们搭建平台,提供阵地,做好服务,组织活动,让他们走出家门,融入群体,发挥余热,改变他们“家里蹲”和“单干户”的艺术生活状态。

谈到下一步的老艺术家协会的工作,曹如诚思路清晰,信心百倍。他说,协会的工作必须围绕一块牌子、一个场所、一笔资金、一系列活动、一批艺术成果等方面来开展。为此,他和他的团队将围绕“做好基础”、“做优服务”、“做足活动”、“做强协会”这四个方面,做好几件事。

一是把基础“做好”。就是一方面利用班子成员和老艺术家的社会资源和人脉关系,落实办公场所,筹集活动经费;一方面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和有关艺术门类,成立分会和专业委员会,并创建老艺术家创作基地和活动基地;另一方面,抓好新会员的发展和新理事的增补,继续吸收在各艺术门类中拔尖艺术人才,让他们担任顾问、名誉主席;还要适当吸收年龄相对较轻、艺术水平较高的艺术人才充实到队伍中来,增强协会的朝气与活力。目前正着手选择一个能够代表扬州文化形象又适合文人雅聚的地方,作为办公场所并适时挂牌办公。目前,协会已经建立了会员档案,创建了艺术家微信沙龙,现在正积极创造条件,与有关方面联合创办一份文艺刊物。

二是把服务“做优”。曹如诚坦言,协会的领导班子和工作人员必须具有全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既要竭诚为老艺术家服务,做“孙子”,找票子,搭台子,请他们“出山”,让他们继续释放艺术潜能,施展艺术才华,奉献艺术精品;又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让老艺术家继续为名城扬州、文化扬州建设服务,继续为经济建设、为社会、为社区、为企业服务。

三是把活动“做足”。为此曹如诚深有感触,他说“活动是协会的生命”。近期,他们将召开主席、副主席、正副秘书长会议,请大家来献计献策,出谋划策,研究协会下一步的活动方案,如果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副秘书长每年牵头承担一个有影响的活动,整个班子成员的作用就得到了充分发挥。要通过主办、承办、联办、协办等形式,组织开展笔会、演出、讲课、采风、省内外名家艺术交流等各类文化艺术活动,扩大和提升老艺协的知名度。同时,扬州名人文化艺术研究院加强对鉴真、欧阳修、苏东坡、石涛、阮元、梁思成、林散之等文化名人的研究,展示我们的艺术创作和研究成果,树立老艺协的品牌形象。

四是把协会“做强”。他直言不讳地说,现在文化类的协会绝大多数是弱势群体,要一下子改变这种现状可能很难。如果要把协会做强,必须在实体化、产业化、市场化方面做一些积极探索,通过社会活动的有偿服务、文化产品的创作经营,把协会做成实体,使协会组织和协会工作具有很强的向心力和生命力。

临别前,曹如诚先生将他的著作《林散之与扬州》、他主编的综合性文学刊物《春江潮》和他的书法“艺无止境”赠予记者,真可谓收获多多。是啊,艺无止境。他要让他领衔的扬州老艺术家协会和扬州名人文化艺术研究院走得更远更好,走出一片新的天地。


更多可读性内容,可在微信查找朋友中搜索公众号:  新视野微访谈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文章内容欢迎转载分享。

也可以关注我们微信和我们编辑聊天或者可以加入我们的团队合作共赢

关于微信留言我们编辑会专门抽出时间来作回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1)
10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三分养,七分教:培养孩子的黄金法则

作者:李元秀 王永红

详细地阐述了孩子成长过程中“养与教”的区别,提出了“以教为先,重在教”的观点。《三分养七分教:培养优秀孩子的黄…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