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简介:占金国,山西大同大学中文系学生,来自湖北黄冈,高中时自主创办报纸《淘漉》,大学期间创办纯文学社团淘漉诗社,办有实体诗歌刊物《淘漉诗韵》,现为诗社社长兼刊物总编,合肥莫逆文化签约作家,兼职于陕西中耀弘集团,中国90后作家联谊会成员。 爱好写作,散文、诗歌作品发表于《山西日报》、《大同晚报》、《山西大同大学报》、《新诗刊》、《天涯诗刊》、《光线诗刊》、《东坡文艺》、《高中生学习》、《感动人生》、《半路听雨》、《月影风荷》、《初雪》、《倾城色》等报刊杂志,曾获得第四届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同比赛的第五届二等奖、首届梦不落杯创作大赛优秀奖,多次获得学校举办的各类征文比赛奖项,大学期间先后获得“先进个人”、优秀共青团员”、“三好学生”、“优秀见习员工”等荣誉称号;学习优秀,多次获得各类奖学金。走上文学道路后,致力于坚持纯文学,传承诗歌文化。 采访>>> 他和他的诗社:我们只做纯文学 记者:众所周知,现如今各高校文学类社团都面临人员不足,资金匮乏等境况,那在这种情况下,是什么样的动力支撑您在大学期间个人创办淘漉诗社及其刊物《淘漉诗韵》呢? 占:其实,淘漉诗社并不属于我们学校的,当初成立的时候不过就是在网络上招募到一群志同道合人士,后来逐渐发展,在市作协主席的引荐下,成为作协的团体会员单位,但我们完全是自主的。如果挂靠学校,受限制范围太多,各种各样的程序会很麻烦,我只想简简单单地为纯文学做点事。 我们都知道,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纯文学的发展愈来愈艰难,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其实这些都是有原因的,就我看来,除了商品经济这种大环境的影响外,还有这个圈子自身的弊病,各种各样的腐败现象层出不穷,大家可以参考《淘漉诗韵》第二期中选录的鲁李龙老师的《文坛已成为中国腐败的缩影》。就自己接触的一些事情来看,其中一些文友打着出书出刊的旗号,巧立名目,收取作者版面费、助销费或是说是自费出书等,其目的无非就是为了金钱或是名利。这种现象是我最讨厌的,所以拒绝参加这样的事情,所以每次有朋友约稿时,我总要问一问是否收费,先表明态度,收费就不参与。 我不敢说自己创办诗社及刊物与名一点关系都没有,或多或少总有虚荣心在作怪,但是我做到了无论是招收社员、签约诗人,还是出刊、办比赛,诗社拒绝收取作者任何费用,不想把文学与金钱利益二者搅合在一起,我和我的诗社只想做纯文学,为纯文学维护一片纯净的天地。诗社自筹资金打造纯文学诗刊,就是想要给诗歌爱好者提供一个发表的平台,给初学者多一些鼓励,我们不厚名家,也不薄新人,重视的是诗歌质量。归根到底,办诗社和办刊物最大的动力就是越来越多的人在说淘漉很不错,这是个有良心的社团。我希望看到的是淘漉给文学这个圈子带来的是正能量,并且引发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坚持纯文学的行列来。 记者:听说您高中时创办的《淘漉》报刊对后来的淘漉诗社有着很直接的促动作用,那您能不能具体谈谈高中的那段经历对您进入大学之后的文学道路有着什么具体的影响呢? 占:高中的时候,一个朋友建议我办一份属于我们文科班的报纸,当时很心动,于是说干就干,联合几个朋友办起了报纸,报纸名称是当时我的班长胡同学从刘禹锡名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二句中摘取而来,寓意很好。报纸《淘漉》共计正式出版12期,后因我进入高三特殊时期而停办。到现在我都保留着淘漉的每一份样报,那是曾经奋斗的见证。 后来在大三那会儿,有一天偶然收到高中班主任胡老师发来的当年《淘漉》的电子版,一时生出许多感慨。那时我在朋友的文学社里担任散文部部长,受朋友影响也想创办自己的社团,加上班主任的这一催化剂,我毅然决定创办淘漉诗社,将曾经的淘漉梦传承下去。于是在2013年12月8日,淘漉诗社的宣传文公布了,一时得到很多文友的响应。可以这样说,没有当年的报纸《淘漉》,就没有现在的淘漉诗社,报纸《淘漉》与淘漉诗社和诗刊《淘漉诗韵》是一脉相承的。 记者:曾经某高校有这样的一种说法---在大学里办文学类社团感觉很孤独,除了招新的问题,社团的运转资金成为大家最大的困难。且也是由于资金的问题,大部分的文学社只能紧巴巴的一年出一期社刊,有时候一年一期的钱还得开赞助去筹集,对于这种情况,您有什么样的看法或是建议呢? 占: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每一个社团都会遇到这种问题,特别是像淘漉这样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社团,没有资金,很难做成事。一年出一期其实还算可以的,淘漉现在差不多就是一年出一期到两期,我是这样想的,反正不是盈利的,早出晚出关系不大,什么时候筹措到资金,我就什么时候出版。有人愿意赞助已是不简单,毕竟是一个新生刊物,影响力不是很大,而且又是无偿赞助的。如果没有好兄弟陕西远飞集团的康远飞和忘年交朋友丑巨峰老师赞助,淘漉两期的出刊工作不会那么顺利,他们算是我文学道路上的贵人。鉴于此,建议那些有能力的儒商能像丑巨峰和康远飞二位一样,为公益文学伸出援助之手。 记者:迄今为止,在您办事社和办刊物的过程中,最令您难忘的一件事是什么? 占:最令我难忘的就是在2014年3月23日,终于收到物流公司运来的500本崭新的《淘漉诗韵》创刊号,当时那种心情就好像是自家怀胎十月的孩子终于出世了,喜悦之情真的是溢于言表。当即我就把入稿作者的样刊和已经预订诗刊的朋友的书花了一天多时间,填好快递单给他们邮寄过去。看着那么一箱子诗刊即将流向全国各地、各个阶层、各个年龄段的文友手中,心中油然而生起一种成就感。 记者:刚刚你说到令您最难忘的一件事,那您能说说有什么令您最感动的事情吗? 占:要说最让我感动的事就是当初募集资金的事了。其实最开始诗社是准备做电子杂志,电子杂志不需要成本,有技术就可以。但后来考虑到做电刊意义不大,没有什么挑战性,于是决定做实体诗歌刊物。但是资金从哪儿来呢?当时受一个众筹资金的文章启发,也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拟写了一篇《实刊<淘漉诗韵>资金募集方案》发在了博客和空间,没想到还真的有朋友赞助,十多天的时间,募集到2000元资金。感动于文友们对于一个网络朋友的信任,感动于他们对纯文学的支持与帮助。众人拾柴火焰高,文友们的支持给了我很大鼓励。虽然后来得到远飞的赞助,但是这笔资金却为诗社的运作提供了保障,比如刊物运费、办比赛的奖金等各种费用。 他和他们:趁年轻,趁有梦,做有意义的事 记者:作为一个文学类社团的社长,您想对同样担任这类社团社长的大学生,提出什么样的要求或是有什么样的经验可以分享呢? 占:谈不上什么要求,算是一种期望吧,我想说:既然走上这条路了,就要记住四个字--“风雨兼程”。汪国真老师说的好,“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做事要凭良心,用心去做好每一件事,不欺人,不欺己。 记者:现在的90后中不乏爱好文字的人,但或困于前途,或止于旁人眼光,最终不得不放弃文字走上其他的道路,您对这种情况又有怎样的看法呢? 占:确实是这样,作为学生还好,有比较多的时间去发展文学兴趣,可一旦离开校园这个温室,我们要为事业奔波,为生活劳累,很多人已经无心再顾及文学了。不过也不全是如此,很多人即使在工作后,依然笔耕不辍,并把写作当作一种生活调剂,一种雅好。或许写作能让其心灵净化,使精神升华,我身边就有不少已经工作但还在写作的朋友。我想说的是,不是因为生活多么累,放弃了只是因为爱的不够深。 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而我想说,“为什么我的心里总装着写作,因为我对这文字爱得深沉。”只要对于文字有足够的爱,我相信不管生活多么艰难,无论年龄多大,文字永远是我们最知心的朋友。 记者:最后一个问题,媒体对您的评价是坚持在纯文学道路上的90后,而事实在这条路上您也的确有着很多的同路人,那么您对这条道路的期望是什么呢?或者说您觉得您和与您一起的这些同路人到底能走多久能走多远? 占:对于这条道路的期望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坚持纯文学,坚持公益文学,共同打造纯文学的一片纯净天空,也希望有一些大家、一些热心人士多一些目光关注我们90后文学。其实对于我自己,不知道大学毕业后能否继续将淘漉梦坚持下去,对于未来的路难以预测,变数太多,我也在寻求一个合适的人来接手淘漉诗社这个平台,毕竟工作了就可能没有那么多时间来打理了。不过,无论如何,我一定尽我所能,做出自己应该做的,为这份事业贡献出一份力量。至于现在,趁着大学还有时间,青春还有激情,还有造梦的心劲,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吧! 采访感言:他和他的诗社代表的是一个梦想,是一个时代,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意义。也许,做这一切的一切都没有任何实际的好处,甚至还要遇到种种困难,如果不当梦想去做就根本坚持不下去。不过,我们还是要为了坚持而坚持,我们要做最好的校园纯文学。我们有信念,相信文学终有一天可以获得其该属的地位,相信我们文学社人不仅那时有梦,现在以及未来都有梦,关于文字,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相信我们杯子碰在一起,不再是梦碎的声音。(记者:周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