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也说仓央嘉措:成佛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时间:2013-04-19 14:42来源: 作者:根号 点击:
成佛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在悲惨的世界中斩断俗世情缘,最终成就大情。犹如凤凰的涅槃,需经过烈火的锻造。仓央嘉措的闻名,并不在于他是一个佛,而在于他的情之于佛的身份。所以我们看到,一个真正的佛并不仅仅痴迷于两人的情,他们更注重于众生的大情。但是我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说,宗教是一种异常复杂的现象,它蒙昧麻痹人们追求虚幻的幸福,让人们如醉如狂地吸食它,从而抗议逃避苦难的现实。佛教在中国源远流长,其影响力堪于儒家。然而,当我们走进庙宇面对一尊尊含目微笑,光鲜亮丽的佛像时,是否会想到这些佛陀成佛的艰难和心酸。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地藏王的誓言,多么豪迈和悲壮。在那魑魅魍魉横行的鬼蜮,一个人要有多大的勇气和信心才能普度众生。佛陀的世界,其实充满艰辛,他们的历练和修行布满荆棘,他们成佛前的世界,想必诸多悲惨。
  
  在一些石窟艺术中,佛本生的题材占据很大位置,而这些题材中割肉贸鹰、舍身饲虎、五百强盗剜目的故事又很普遍。
  
  割肉贸鹰即“尸毗王本生”。“尸毗王者,今佛身是也。”是释迦牟尼成佛前经历的许多身世中的一个。一只小鸽被饿鹰追逐,逃匿到尸毗王怀中求救,尸毗王对鹰说,你不要吃这小鸽。鹰说,我不吃鲜肉就要饿死,你为何不怜惜我呢?尸毗王于是用一杆秤一端称鸽,一端放同等重量的从自己腿上割下来的鲜肉,用自己的血肉来换下鸽子的生命。但是无论自己怎么割,就是没有小鸽重。最后把自己投在秤盘上,以自己的生命和一切来作抵押。
  
  黑格尔说,这是把苦痛和对于苦痛的意识和感觉当做真正的目的,在苦痛中愈意识到所舍弃的东西的价值和自己对于它们的喜爱,愈长久不息地观看自己的这种舍弃,便愈发感受到把这种考验强加给自己身上的心灵的丰富。
  
  佛窟艺术以美学的形式让我们去感受那积淀着的历史和人生,通过沉重阴郁的故事表现在强烈动荡的形式中,让我们体会到了她们当时吸引、煽动和麻醉人们去皈依天国的那种巨大的情感力量,也让我们看到了佛陀悲惨世界的悲壮和豪迈。
  
  佛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佛陀如此悲惨的世界,也许只是我们一厢情愿地强加给他们的。他们作为“于中有足乐者”何尝不觉得这是一种享受呢?不管怎么说,当我们对那一尊尊慈祥的佛像礼拜时,震撼和吸引我们的应该是佛像背后的那一个个悲惨世界。
  
  我不禁想到了那个被无数单纯或不单纯少女崇拜的一代活佛兼情圣——仓央嘉措。在佛经的念颂中,在梵音的吟唱中,在藏香的薰陶中,他充满了痛苦,在佛与情之间他很难选择。作为政治的傀儡,他无法舍弃佛,作为青春的少年,他无法忘记爱情,于是诗歌成了他抒发内心愤懑和情感的工具,于是西藏就有了“情歌王子”,于是就有了千古爱的绝唱。“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行走在拉萨街头,我是快乐的情郎”、“世间哪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傍晚出宫会情人,黎明归来雪飞扬;保不保密都一样,脚印落在雪地上”......他一生留下60多首情诗。但是因为不保密,还是出事了,有人告了状,清王朝要押他进京,行至青海的塔尔寺被害,时年25岁。
  
  佛与情之间确实是“两难”,但是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他是情的先驱,他是爱的榜样,他用圣洁的灵魂为后来人指明了爱的方向。他是一代活佛,可他为什么不能参破红尘,了却俗愿。佛不是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吗。我们不禁要问,他为什么不能抛却爱情,难道仅仅只是他的年少轻狂吗,到底佛有没有情,佛所说的情又是什么一种东西?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古书有云: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可见,佛本是多情的。既然佛本是多情之人,那为什么佛又讲求抛却七情六欲,强调无情无欲。要求修佛之人“跳出三界外,不在五形中”,这似乎是绝情。
  
  世间不凡种种情,有男女相爱之情,有兄妹之情,有师生之情,有父子母子之情。然而成佛却必须抛却这种种情缘。佛说了却俗愿,然而佛却无时不在看着芸芸众生。既然佛已无欲无求,可为什么还如此关心尘世的一切?尤以大乘佛教为甚,他们的目的就是“渡人”,终极目的就是“普度众生”。
  
  “若得于法是不失因。有情由此成就彼故。诸可成法不离有情。若离有情实不可得。”
  
  得于法,得了道,得了一切佛法,是不失因,当然有前因后果。修一切善因而得一切善法,因此你修一切佛法的善因,当然证佛法之果。有情就是一切众生,由此成就彼故,一切皆是因果关系,任何东西脱离不了因果关系,种什么因得什么果。诸可成法不离有情,一切有成就的这些东西,都不离开一切众生,有情起心动念去做。若离有情,有情就是起心动念,有情就代表了众生,代表了真情,这个真情不是爱不爱,慈悲就是有情。诸佛菩萨大慈大悲就是有情,不过是扩大这个情。若离有情实不可得。
  
  佛是有情的,不仅有情,贪瞋痴样样都有。什么样的贪瞋痴啊?明知道一切众生渡不完,非要渡尽一切众生不可,这是佛的大贪,有情。明知道一切众生因缘惨惨,他开慧解一刀两断,斩完了,出家去----大瞋。断一切烦恼才能证一切般若,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就是大勇气,就是大瞋。众生本来都渡不完的,他说:“虚空有尽,我愿无穷。”你说他老人家痴不痴?他是大贪瞋痴,大贪瞋痴,所以说佛是大有情,大有情就成佛。我们啊,讲自己个个都承认自己很有情,其实都无情啊,叫你慈悲一下别人,“我刚刚有事,对不起,明天再来。”明天他死掉了,还慈悲呢,自我为先不算有情。真有情忘记了自我,只有众生,只有他人,那是真有情。所以说若离有情实不可得。
  
  成佛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在悲惨的世界中斩断俗世情缘,最终成就大情。犹如凤凰的涅槃,需经过烈火的锻造。仓央嘉措的闻名,并不在于他是一个佛,而在于他的情之于佛的身份。所以我们看到,一个真正的佛并不仅仅痴迷于两人的情,他们更注重于众生的大情。但是我们也看到,仓央嘉措因为个人的情而被更多的人所喜欢,倒是那些佛陀,让人觉得呆板。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宝贝,和妈妈约定不让自己受伤害:孩子必会的求生技能

作者:布童

针对现代社会中儿童存在的安全隐患,本书通过一些实际案例,介绍了一些简单有效的预防措施和自救办法,告诉孩子们如何…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