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深圳宝安区石岩街道的工业区与萧相风相遇,你很难想像眼前这个身着白衬衫、戴着金属框眼镜的某工厂“ISO内审员”会是一位最近颇受关注的“文坛新秀”。
昨日见到记者时,他略显腼腆地说自己这几天正在打点行装,准备在11月19日赴北京领取“第八届人民文学奖”。他和杨争光都是获得该奖的深圳作家。
今年10月,萧相风的《词典:南方工业生活》发表在《人民文学》杂志上,与慕容雪村的《中国,少了一味药》一起成为当期杂志“非虚构”栏目主推的新作,被该杂志的编辑评价为“震撼人心的好作品”。编辑在推荐这篇作品时还特别说明:“萧相风,他就是一个工人,他亲身经历了南方工业生活的方方面面。”
发表不久后,这篇作品就被评选为今年“第八届人民文学奖”非虚构类的获奖作品。对于萧相风而言,能够与贾平凹、韩少功、杨争光、迟子建等多位当代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家同时出现在一张获奖榜单上,这还是第一次。
巧合的是,在上个月刚刚颁奖的“第三届深圳原创网络文学拉力赛”中,萧相风同样获得了该奖非虚构类作品的最高奖项金奖。在作为获奖作家代表上台发言时,他说:“我爱深圳,尽管这里的高楼大厦不是我的,但我爱这里的高楼大厦,我在心灵上拥有它们。尽管外面精彩的世界不是我的,但我爱这里的精彩,我在文学上拥有它们。”话音刚落,现场就响起了掌声。
谈及文学创作,生于1977年的萧相风自称“新人”,但实际上他不仅创作了长达10万字的《词典:南方工业生活》,还曾创作了《清明》、《新大陆》等3部长篇小说,著有《中国现代诗歌普及十讲》,并曾自印诗集《噪音2.0》。1999年毕业于北京信息工程学院的他,南下广东,反复奔走于珠三角地区,从事过搬运工、普工、机修、业务员、QC、生产计划员、车间主管、工程师、经理和ISO专员等职业,近几年终于在深圳安定下来。
对话萧相风
“我在深圳主动流浪”
在写作上太自恋格局就显得小
记者:在《词典:南方工业生活》里,你最想表达的是什么?
萧相风:我想说,我生活在这个时代是幸运的。11年前我从学校毕业后来到广东,一头扎进了工厂一线,那时我真的是想见识一下这个工业世界。除了报答父母养育的必要,我对物质财富的多少并没有强烈需求,仅是随遇而安。我是来主动流浪的,可能中途受了那么一点挫折,想安逸下来,有时又变成了被动流浪。无论主动被动,但这个过程很好。毕竟一个时代需要少数者去观察它、记录它。我就是其中的一份子。在这个作品,我没有单纯地去批判或赞颂,更多地是价值暂时悬置地呈现和多调叙述。打工是异地城市化的一条有效途径,从总的方向,我是肯定的。
记者:你认为这部作品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萧相风:作品好坏,还是要去问读者。至于为什么获奖,评委给了我一些夸赞,让我自愧不如。但是有一点,说到了我的心里——我既是面向个人也面向大家写作的。我认为,写作本质是个人化,同时又是反对个人化。有的作者知其一,不知其二,在写作上太自恋了,格局显得小。
记者:你觉得什么样的非虚构类作品才是好作品?
萧相风:目前就我个人而言,我注重真实、自然,其次是浑厚和韵味。真实,是指态度的真诚,情感的真切,灵魂的真实,现在讲假话的人太多了。自然,是我个人的追求,我看不惯拿腔捏调的东西。当然,有些矫情也是必要的,写作本身就是一件矫情的事。但返璞归真、抱朴守静,是个大境界,我也做得不好。
“活在当下”是工业时代写作者的优势
记者:在写作上,你最关注什么题材?
萧相风:关注我所处的社会现状,尤其是工业题材的。一个作家尽管写作状态会日趋成熟,但是只能属于一个时代。如今前辈名家当然写得好,但是他们的写作只能属于他们的时代。尽管可以获得间接经验,但是如果没有在人才市场上挤过,没有进过厂,没有在各地奔波,没有为生活挣扎,没有以第一人称生活在这个环境,那么也不可能获得切身之感。这就是工业时代青年写作者的优势,因为他活在当下,而不是回忆。当然不能否定回忆,瞻前和顾后都是必要的。
记者:你受哪些作家的影响最深?为什么?
萧相风:前不久一个朋友提了一个类似的问题,我无法回答。一棵树在田野上生长,可能被吹过“东南西北中发白”风,有时这棵树也不知道自己被吹过什么风,分不清哪股风最强。我不讳言,当代小说和文学还是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我也受过当代作家的影响,有的人不肯承认这一点,大概是怕丢面子。如果让我推荐几位作家,国内现代诗歌可以读一下北岛、多多、杨炼、于坚、余怒、雷平阳、蒋浩等人的作品,小说名家我就不讲了,但我想推荐几个新锐,比如须一瓜、袁劲梅、马金莲、乔叶、徐则臣等等。有些人名气大,但文本未必好。
能否写出好作品与环境好坏无关
记者:你并不是专职作家,平时在工厂的工作会影响你的写作吗?
萧相风:工作会影响写作,这种影响有好有坏,很难具体分辨。有时候作家写出一部好的作品,不在于他是否是专职还是业余,但肯定要投入。好的作品是那么机缘巧合却又自然而然。
有的作者可能说,你给我好环境,我肯定会写出好作品。事实上果真如此吗?有的作者,你给他再好的环境,他写出的东西还是不敢让人恭维,有的作者恰恰相反,你给他再坏的环境,他要是用心了,终究会写出好作品。尤其是现在条件这么好,有电脑,有网络,发表平台又多,生活条件远远优越于过去,为什么写不出来像样的东西。
仔细想想就知道,能有好环境当然是好,但是人不能怪天怪别人,要问自己。尽管文坛存在腐败,但是只要肯坐冷板凳,肯下死功夫,肯巴巴实实地坚持长跑,写出佳作也并不是上青天。还有人老怪文学刊物的编辑偏心,没有好好将自己挖掘出来,编辑肯定有偏心的时候,编辑不偏心还做什么编辑?刊物不是大锅饭,每个人不可能平均上稿。因此,基于自己的审美标准,偏心是必须的。如果不是极其特殊的情况,这个信息化社会是不会埋没人才的。 |